谷芽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现代本草纲目上卷》第1341页(2069字)

【名称出处】:《纲目》

【概况】:

异名 蘖米(《别录》),谷蘖(《澹寮方》),稻蘖(《纲目》),稻芽(《中国药典》)。

基源 为禾本科稻属植物稻的成熟颖果经加工发芽者。

原植物 稻Oryza sativa L.

历史 《别录》收载蘖米为中品,陶弘景还曰:“此是以米作蘖。非别米也”。

《纲目》载:“稻蘖一名谷芽”。

余项参见“再生稻”条。。

【生药】:

采集 稻欲成熟后收取。

药材全中国产稻区均有生产,以南方各省为多。

鉴别

性状 谷芽长椭圆形而扁,两端略尖,长7~9mm,宽3~4mm。

外稃坚硬,表面黄色,有5条脉;基部有白色线形的浆片2枚,长约2mm,淡黄色,膜质,由一侧浆片内伸出淡黄色弯曲的芽(初生根)。内稃薄膜质,光滑,黄白色,内藏果实,质坚,断面白色,有粉性。气无,味微甜。

加工炮制 取拣净的稻谷,用水浸泡1~2天,捞出置容器中,上盖湿蒲包,每日淋水,保持湿润,至初生根长约3~6mm时,取出,晒干。

①炒谷芽 取原药材,用文火炒至深黄色,取出,放凉。 ②焦谷芽 取原药材,用武火炒至焦褐色,取出,放凉。

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、防

【化学】:

含蛋白质、脂肪、淀粉、淀粉酶、麦芽糖、腺嘌呤及胆碱。

参考文献 日本植物成分总览.第3卷.株式会社佐佐木书店,1956:537,591,605

【药性】:

性味 甘,温。

①《纲目》:“甘,温。” ②《本草经疏》:“苦。”

归经 入脾、胃经。 ①《本草汇言》:“通入脾、胃二经。” ②《本草经解》:“入足厥阴肝经,手少阴心经。” ③《本草再新》:“入脾、肺二经。”

功效 健脾开胃,和中消食。

主治 宿食不化,胀满,泄泻,不思饮食。

①《纲目》:“快脾开胃,下气和中,消食化积。” ②《食物本草会纂》:“除烦消食。” ③《中药材手册》:“治脾虚,心胃痛胀满,热毒下痢,烦渴,消瘦。”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9~15g。

。【临床应用】:

配伍应用 ①配陈皮,治胸脘痞满,不思饮食。

②配内金,治脾胃虚弱,消化不良及久病胃气不苏,不饥少纳等症。 ③配厚朴、陈皮,治食积胀满。 ④配山楂、陈皮、红等,治饮食停滞,胸闷胀痛。

⑤配党参、白术、山药,治脾胃虚弱,食欲不振等症。

⑥配麦芽、山楂,治食积满痞,不思饮食等症。

方选和验方 ①谷神丸(《澹寮方》)启脾进食:谷蘖120g,为末,入姜汁、盐少许,和作饼,焙干;入炙甘草、砂仁、白术(麸炒)各30g。

为末,白汤点服之,或丸服。 ②外感风滞方(《中药临床应用》)治小儿外感风滞,有呕吐,发热者:谷芽15g,藿香6g,蝉蜕、防风各4.5g,云苓9g,苏梗15g,薄荷(后下)3g,川连2.1g。水煎服。 ③《山西中草药》:“治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:炒谷芽30g,陈皮、苍术、鸡内金、炙甘草各6g。水煎服。” ④《山西中草药》:“治食积不化,口臭,腹胀:炒谷芽、炒麦芽各30g,焦山楂、焦神曲各9g,炒莱菔26g。水煎服。” ⑤《山西中草药》:“治脾久泻,顽谷不化:炒谷芽20g,大枣10枚。水煎服。” ⑥《安徽中草药》:“治病后脾虚:炒谷芽、炒白术、茯苓各9g,党参、陈皮、炙甘草各4.5g。煎服。” ⑦谷芽露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)治病后脾土不健者:谷芽蒸露。

代茶饮。

食疗 谷芽麦芽煲鸭肫(《中华食物疗法大全》)治饮食积滞,食欲欠佳,对老人,小孩胃肠功能差,消化不佳者:谷芽15~20g,麦芽15~30g,新鲜鸭肫1~2个。

鸭肫割开除去内脏物,但不剥鸭内金,洗净切块入锅,再加谷芽、麦芽,加水适量煮熟。饮汤吃鸭肫。。【医药家论述】:

①缪希雍《本草经疏》:“蘖米即稻蘖也。具生化之性,故为消食健脾、开胃和中之要药,脾胃和则中自温,气自下,热自除也。” ②张璐《本经逢原》:“谷芽,启脾进食,宽中消谷,而能补中,不似麦芽之克削也。”

上一篇:佘山胡颓子 下一篇:谷蓼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