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参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现代本草纲目上卷》第1539页(1244字)
【名称出处】:《云南中草药选》
【概况】:
异名 白仙茅(云南),大花藦苓草(《拉汉药用植物名称和检索手册》)。
基源 为川续断科刺续断属植物大花刺参的根。
原植物 大花刺参Morina nepalensis D.Don var.delavayi(Franch)C.H.Hsing(M.delaveryi Franch.;M.bulleyana Forr.et Diels)
形态 多年生草本。
茎单1或2~3分枝,高20~50cm,上部疏被纵列柔毛。基生叶线状披针形,长10~20cm,宽0.5~1.2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成鞘状抱茎,边缘有疏刺毛;茎生叶对生,2~4对,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,向上渐小。
花茎从基生叶旁生出,假头状花序顶生,径3~5cm。含10花以上,有时达20花;枝下部近顶处的叶腋中间有少数花存在;总苞苞片4~6对,坚硬,长卵形至卵圆形,渐尖,边缘具多数黄色硬刺;小总苞钟形,无柄,长8~10mm,顶端平截,被长柔毛,并具长短不一的齿刺15条以上;花萼筒状,边缘紫色或全部紫色,长7~9mm,裂片二唇形,顶端再2~3裂,裂口达花萼的一半,边缘具长柔毛及齿刺5条或10枚以上,排列不规则,花冠红色或紫色,径1.2~1.5cm,稍左右对称,被长柔毛,裂片5,长椭圆形,长5~6mm,先端徽凹;雄蕊4,二强,花丝较短,着生于花冠喉部;子房下位,花柱高出雄蕊,柱头头状。瘦果柱形,长4~6mm,蓝褐色,被短毛,具皱纹,顶端斜截形。花期6~8月,果期7~9月。(图见《中国植物志》.第73卷.第1分册.51页.图版17∶5-6)
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0~4000m的山坡草甸、灌木丛林或松栎林中。产于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。。【生药】:
采集 秋、冬季采挖,晒干或鲜用。
【化学】:
含酸性粘多糖。
参考文献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89;10(4):181
【药性】:
性味 甘、微苦,温,
功效 补气,壮阳。
主治 神经衰弱,咳嗽,跌打骨折,白带,阳痿。 ①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“益胃,镇静,补肾,壮阳。治神经衰弱,消化不良,子宫脱垂,白带过多,阳痿。” ②《云南中草药》:“补气血,接筋骨。治神经官能症,贫血,肺虚咳嗽,跌打损伤,骨折。”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15~30g;或炖肉服。
外用:捣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