斧脐墨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现代本草纲目上卷》第1669页(892字)
【名称出处】:《四声本草》
【概况】:
异名 月下灰(《补缺肘后方》),釜下墨(《千金方》),釜月中黑(《四声本草》),铛墨(《开宝本草》),釜底墨(《本草图经》),锅底墨(《普济方》),锅脐墨(《简便单方》),铛底煤(《品汇精要》),釜煤、釜始(《纲目》),锅底灰(《本草再新》)。
基源 为杂草(多种植物)经燃烧后,附于锅脐或锅底部之烟灰。
【药性】:
性味 辛、苦,温。
①《纲目》:“辛,温。” ②《本草汇言》:“苦,温。”
归经 《本草再新》:“入肝、脾二经。”
功效 止血,敛疮,解毒。
主治 吐血咯血,外伤出血,聤耳,口疮。 ①《开宝本草》:“主血晕吐血,以酒和水细研温服之。亦涂金疮,生肌止血。” ②《纲目》:“消食积,舌肿,喉痹,口疮,阳毒发狂。” ③《本草再新》:“补脾燥气,敷疮败毒。”
用法用量 内服:研末,0.9~1.2g。
外用:研末撒或调搽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
单方应用 ①《济急仙方》:“治吐血、咯血:锅底墨炒过,研细,井华水服6g,连进3服。” ②《生生编》:“治产血不下:锅底墨烟,热酒服6g。” ③《千金方》:“治舌肿起如猪胞:釜下墨末,以酢敷舌上下,脱去更敷。若先决出血汁,竟,敷之弥佳。” ④《补缺肘后方》:“治聤耳,耳中痛,脓水出:月下灰吹满耳,令深入,无苦,即自出。” ⑤《普济方》:“治孩子口内疮:锅底墨细研,无时,指头擦之。”
。【医药家论述】:
①李防等《开宝本草》:“铛墨,金疮在面,慎勿涂之,黑入肉如印。” ②赵学敏《纲目拾遗》:“乌龙粉,丹术家名墨龙丹,系烧马粪釜脐煤。生肌收口药用之,掺疮口即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