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囊草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现代本草纲目上卷》第1728页(2005字)

【名称出处】:《内蒙古中草药》

【概况】:

异名 浩尼-浩日素(蒙古)。

基源 为茄科泡囊草属植物泡囊草的根或全草。泡囊草属植物全世界约12种;中国7种,其中药用植物约3种。

原植物 泡囊草Physochlaina physaloides(L.)G.Don(Hyoscyamus physaloides L.),又名大头狼毒、汤乌普(《中国植物志》)。

历史 泡囊草为蒙族药。由于山莨菪碱治疗各种中毒性休克和眩晕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,为寻找高含量山莨菪碱资源植物,于1966年,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自内蒙古采得泡囊草,实验证明这种植物可作为提取山莨菪碱的原料。

形态 多年生草本,高30~50cm,幼枝、叶柄、花梗、花萼被长柔毛。根粗壮,外皮褐色。茎直立,自基部丛生。

叶片宽卵形,长3~9cm,宽2.5~6cm,叶端渐尖或急尖,叶基截形、心形或宽楔形,下延至叶柄,全缘或微波状,叶柄长1~4cm。

聚伞花序顶生,具叶状或鳞片状苞片,有花数朵至十余朵,花梗长5~10mm;花萼钟形,长约10mm,宽约5mm,5中裂;花冠钟形,5浅裂,裂片紫堇色,筒部黄白色,雄蕊5枚,贴生于冠筒中部;子房球形,约与花冠等长,花盘垫座状。蒴果类球形,径约8mm,盖裂,为增大的宽卵形宿萼所包裹,宿萼长1.5~2.5cm,径1~1.5cm。种子多数,压扁状肾形。

花期4~5月,果期5~7月。(图见《中国植物志》.第67卷.39页.图版89)

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、林缘或山谷半阴处。

分布于黑江、河北、内蒙古、新疆等地。蒙古、原苏联也产。

。【生药】:

采集 初夏植物生长繁茂期采全草,阴干。

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期挖根,去净泥土,晒干。药材主产于内蒙古。

鉴别

性状 根近长圆柱形,长10~14cm,直径2~3.5cm,根头顶端有2~3茎基痕及点状突起,主根下部常有2~3分枝;表面棕褐色或淡棕色,有明显的横向突起的皮孔。质轻、断面木部占绝大部分,可见4~5层同心环纹,且有多数放射状裂隙。气弱,味微苦。

显微 支根横切面:木栓层为6~12列木栓细胞,栓内层及韧皮部狭窄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射线宽,导管较少,单个稀疏径向排列,导管内侧有木间韧皮部。

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1册.第2版.236页.图183)粗根(直径1.5cm)横切面:可见单列导管中有略等距的导管群,形成4~5层同心环状,木射线中常有径向裂隙。韧皮部、木射线内有含草酸钙砂晶细胞。(图见同上.图184)

理化 取样品粉末1g,置50ml具塞锥形瓶中,用氨水0.3ml浸润,15分钟后加入氯仿20ml,冷浸过夜,滤过,滤液浓缩至小体积,点于中性氧化铝板上(200目,活度Ⅱ~Ⅲ级),以山莨菪碱、莨菪碱、红古豆碱、东莨菪碱为对照,以二甲苯-丙酮-无水乙醇-二乙胺(50∶40∶10∶0.6)为展开剂,展距20cm,喷改良碘化铋钾试剂-碘碘化钾试剂(1∶1)显色,斑点颜色依次为紫黑色、深紫红色及2个棕色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1册.第2版.227页.图177)

贮藏 置干燥处。

。【化学】:

全草含山莨菪碱(Anisodamine),莨菪碱(Hyoscyamine)等。

参考文献 中国有毒植物.科学出版社,1987:572

【药性】:

性味 根:甘、微苦,热,有毒;全草:苦、平,有毒。

功效 根:补虚,温中,安神,定喘;全草:清热解毒,祛湿,杀虫。

主治 根:虚寒泄泻,劳伤,咳嗽痰喘,心慌不安;全草:中耳炎,鼻窦炎,咽喉肿痛,疮痈肿毒,头痛。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0.3~0.6g;或研末为散。外用:捣敷。

。【临床应用】:

方选和验方 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“治急性胃肠炎:泡囊草3g,青木香6g,石榴,诃子、荜茇各3g。共研细末。每次开水送服3g,日服2次。”

上一篇:泡掌筒 下一篇: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