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解石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现代本草纲目上卷》第628页(1667字)

【名称出处】:《别录》

【概况】:

异名 黄石(《别录》)。

基源 方解石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的矿物。

原矿物 方解石Calcite主含碳酸钙(CaCo3)。

历史 方解石始载于(《别录》)。志释其名说:“敲破,块块方解,故以为名。”陶弘景云:“本经长石一名方石,疗体相似,疑即此也。”苏恭说:“此物大体与石膏相似,……破之方解。今人以为石膏,用疗风去热虽同,而解肌发汗不及也。”由此表明古代曾有与长石、石膏混淆使用的现象,到了明朝李时珍才分辨清楚称:“方解石与硬石膏相似,皆光洁如白石英,但以敲之段段片碎者为硬石膏,块块方棱者为方解石,盖一类二种。”据其形态及物理性质与现今矿物方解石一致。但现今市场上与临床上未见方解石供应与使用。近年来有人对方解石的常量与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。

形态 方解石常见有菱面体,六方柱与复三方偏三角面体及菱面体的聚形。

集合体的形态多种多样。纯净者无色透明,一般为白色,由于含有各种不同混入物而呈不同的颜色。具玻璃光泽。

解理完全,硬度3。密度2.71g/cm3。遇稀盐酸即发生激烈气泡。

产状 方解石在火成岩中是一种岩浆期后的矿物。当变化不剧烈时,可以见到方解石呈星点状散染在岩石中。

如果变化剧烈,可以看到方解石显示长石、辉石、角闪石的假象。它常与沸石共生见于岩石的气孔中,形成杏仁状构造。方解石在石灰岩的大理岩中是最主要的矿物成分。它构成许多碎屑岩的肢结物和不少有机体的骨骼。

中国大多数地区均产、。【生药】:

采集 采得后除去泥土杂石。

药材主产于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。

鉴别 本品多为规则的块状结晶,常呈斜方柱形,有棱角,白色或黄白色,表面平滑,有玻璃样光泽,透明、微透明或不透明,有完全的解理,故晶体可沿三个不同方向劈开。质坚硬而脆,硬度3,比重2.6~28,条痕为白色或淡灰色,敲击时多呈小块斜方体碎裂,断面平坦,用小刀可以刻划。气微,味淡。

遇稀盐酸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。以色白、透明、易碎者为佳。

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,洗净晒干,砸成小块。

贮藏 置干燥处,防尘。

【化学】:

含碳酸钙(CaCo3),其中CaO56%,CO244%。混入物有Mg、Fe、Mn、以及微量的Zn、Sr等。

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.上册.上海人民出版社,1977:496

【药性】:

性味 《别录》:“苦、辛,大寒。”

主治 《别录》:“主胸中留热结气,黄疸,通血脉。”

用法用量 内服;煎汤,10~15g;或入散剂。

使用注意 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恶巴豆。” ②《雷公炮炙论》:“方解石虽白,不透明,其性燥。”。【医药家论述】:

①苏敬等《唐本草》:“方解石,今人以此为石膏,疗风去热虽同,而解肌发汗,不如真者。” ②朱震亨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“阎孝忠妄以方解石为石膏,而方解石止有体重质坚性寒而已,求其所谓如石膏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焉在哉,医欲责效,不其难乎。” ③李时珍《纲目》:“方解石,唐、宋诸方皆以此为石膏,今人又以为寒水石,虽俱不是而其性寒治热之功,大抵不相远,惟解肌发汗,不能如硬石膏为异尔。”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