枇杷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现代本草纲目上卷》第1513页(1388字)

【名称出处】:《别录》

【概况】:

基源 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实。

原植物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(Thunb.)Lindl.(Mesptlus japonica Thunb.)

余项参见“枇杷叶”条。

【生药】:

栽培 宜温暖气候,略耐寒。

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以排水良好、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及冲积土为佳。用种子繁殖,在6月中旬前后采摘果实,取出成熟种子,随即播种。按行距25~33cm开沟点播,每隔15~20cm播种子1粒,覆土3~5cm,保持土壤湿润。出苗后,结合松土除草.追肥1~2次,冬季须培土、盖草。

苗高40~50cm时移栽定植,栽植行株距各4m左右。也可用枇杷实生苗做砧木,取优良树种的枝条作接穗,进行嫁接。

栽培中,结合中耕除草,用厩肥环状追施2次,培土壅根。注意虫害防治。

采集 夏季采收成熟果实。

【化学】:

果含原花色素低聚单宁0.5%、右旋酒石酸等有机酸和B族维生素[1],又含脂肪、糖、蛋白质、纤维素、果胶、维生素C、隐黄素(Cryptoxanthin)、β-胡萝卜素及Na、K、Fe、Ca、P[2]

附 种子含苦杏仁甙约1.1%、咖啡酸、右旋儿茶素、右旋逆没食子儿茶素、多聚原花色素与4-羟甲基脯氨酸[1]

参考文献 [1] 新华本草纲要.第3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0:101 [2] 中药大辞典.上册.上海人民出版社,1977:1248

【药性】:

性味 甘、酸,凉。

①《蜀本草》:“《图经本草》云,甘、酸。” ②《开宝本草》:“甘,寒。” ③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苦,平。”

归经 入脾、肺、肝经。

功效 润肺,止渴,下气。

主治 肺痿咳嗽吐血,衄血,燥渴,呕逆。

①孟诜:“利五脏。” ②崔禹锡《食经》:“下气,止哕呕逆。”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肺气,润五脏.下气,止呕逆,并渴疾。” ④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肺痿劳伤吐血,咳嗽吐痰,哮吼,又治小儿惊风发热。”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6~15g;或制露。

使用注意 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多食助湿生痰,脾虚滑泄者忌之。”

。【临床应用】:

单方应用 ①《食物药用指南》:“治口干烦渴:鲜枇杷15颗,生食。” ②《食物药用指南》:“治胃中燥热,气逆呕吐:枇杷捣汁生饮,每次20~30ml。”

【医药家论述】:

张璐《本经逢原》:“必极熟,乃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。若带生味酸,力能助肝伐脾,食之令人中满泄泻。”

上一篇:败酱 下一篇:虎尾轮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