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书库 > 中药辞海第三卷

黄花蒿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54页(3006字)

【概况】:

异名 草蒿(《本经》),邪蒿(《嘉祐本草》、《救荒本草》),茵陈蒿(《汉英府》),香蒿(俗称)。

基源 为菊科蒿属植物青蒿的干燥全草。

原植物 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-Ham.ex Roxb.(A.apaicea Hance)又名凛蒿(《日本植物图鉴》),苹蒿(吉林),黑蒿(山东)。

历史 《嘉祐本草》载“邪蒿味辛、性平、温,无毒。主胸膈中臭烂恶邪气,利肠胃,通血脉,续不足气。”《纲目》列于菜部,载“邪蒿叶纹皆邪,故名。三四月生苗,叶似青蒿,色浅不臭,根、叶皆可茹”。

《植物名考》载“邪蒿,《嘉祐本草》始着录,叶纹细邪,味亦非正,人鲜食之,纹邪遂以邪名,味辛亦多艾气,观植物形态甚似蒿属,但花序不甚似,但卷11所载青蒿是本品之有瘿者。本种不同于中药含青蒿素的植物黄蒿Artemisia annua L.二者药用功能虽然接近,但本种不含青蒿素,亦无抗疟作用。

形态 一年生草本;植物有香气。主根单一,垂直向下。茎单生,高30~150cm,上部多分枝,幼时绿色,有纵纹,下部稍木质化,无毛。叶两面青绿色,无毛;基生叶与茎下部叶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,有长叶柄,花期叶凋谢;中部叶长圆形,长5~15cm,宽2~5.5cm,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,第一回全裂,每侧有裂片4~6枚,裂片长圆形,基部楔形,每裂片具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或为线状披针形的小裂片,先端渐尖,两侧常有1~3枚小裂齿或无齿,中轴与裂片羽轴常有小锯齿,叶柄长0.5~1cm,基部有小型半抱茎的假托叶;上部叶与苞片叶一(至二)回栉齿状羽状5裂。

头状花序半球形,直径3.5~4mm,下垂,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,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,并在茎上组成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;总苞片3~4层,外层总苞片长卵形,背面绿色,无毛,有细小白点,边缘宽膜质,内层总苞片半膜质或膜质,顶端圆;花序托球形,花淡清淡黄色;雌花10~20朵,花冠狭管状,檐部具2齿裂,花柱伸出花冠管外,先端2叉,叉端尖;两性花30~40朵,孕或中间若干不孕,花冠管状,花药线形,上端附属物尖,长三角形,基部圆钝,花柱与花冠等长,顶端2叉,叉端截形,有睫毛。瘦果长圆形至椭圆形。花果期6~9月。(图见《中国植物志》.第76卷.第2分册.64页.图版9∶1~6)

生境与分布 常星散生于低海拔、湿润的河岸边砂地、山谷、林缘、路旁等,也见于滨海地区。

分布于中国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朝鲜、日本、越南北部、缅甸、印度北部及尼泊尔也有。

。【生药】:

采集 秋季开花后结果前割取全草,以立秋至白露时采最佳,鲜用或晒干。

【化学】:

青蒿全草含挥发油,油中有β-波旁老鹳草烯(β-Bourbonene)、金合欢乙酸酯(Farnesyl acetate)、石竹烯、β-葎草烯、ε-,δ-,毕澄茄烯,α-,β-蒎烯、莰烯、柠檬烯、1,8-桉油精、蒿酮,α-侧柏酮、烯。

全草还含7-甲氧基香豆素、7-异戊烯氧基-8-甲氧基香豆素、7,8-次甲二氧基香豆素、7,8-二甲氧基香豆素、豆甾醇和苦味质[1]。叶含东莨菪甙、夏腊梅甙(Calycanthoside)、芸香甙、绿原酸、咖啡酸、白坚木醇(Quebrachitol)、腺甙(Adenosine)、腺嘌呤(Adenine)、乌嘌呤(Guanine)、尿酸、胆碱、鞣质等[2]

参考文献 [1] 新华本草纲要,第3册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0∶374,375 [2] 中草药学,下册,江苏科技出版社,1980∶1125,1127

【药性】:

性味 苦,寒。

①《纲目》:“辛、苦,凉。” ②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“地上部(青蒿):“味苦、微辛,性寒。”

功效 清热祛暑,凉血止血,祛风止痒。

主治 温病,暑热,疟疾,痢疾。

①《纲目》:“治小儿风寒惊热。” ②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结核病潮热,疟疾,伤暑低热无汗;灭蚊。” 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“生叶汁:涂恶疮疥癣及毒虫咬伤。” ④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“消疮肿,治伤。”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3~9g。

外用:捣敷。

。【临床应用】:

方选和验方 ①《江西草药》:“治小儿热泻:“黄花蒿、凤尾草、齿苋各6g。水煎服。” ②《江西草药》:“治流火(淋巴管炎):黄花蒿、牡荆叶各60g,威灵仙15g。水煎服。” ③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肺结核潮热:青蒿6g,鳖甲15g,生地12g,知母6g,丹皮10g。水煎服。” ④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夏令感冒:青蒿10g,薄荷3g。水煎服。” ⑤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劳伤痰血,鼻出血:黄花蒿配仙鹤草、白及、白茅根等;或鲜叶,捣绒塞鼻。” ⑥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:“治丝虫病:青蒿、黄荆叶各60g,威灵仙15g。水煎,分2次服。” ⑦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小儿消化不良之腹胀:鲜黄花蒿6~9g,绿豆9g,水煎服;另取鲜黄花蒿适量,捣烂炒热,温敷脐部。” ⑧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疟疾:黄花蒿9g,乌梅3个,马鞭草6g。水煎。” ⑨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小儿夏季热:黄花蒿、地骨皮各9g,水煎服;或黄花蒿9g,山芝麻(山油麻)6g。水煎服。” ⑩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盗汗:黄花蒿根15g,大枣5个。水煎服。”

单方应用 ①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“治结核潮热,盗汗,消化不良:黄花蒿6~12g。水煎服。” ②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“治暑热发痧,胸闷腹痛:鲜黄花蒿嫩叶15~30g,或种子15g,煎服。” 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“治疥癣,皮肤湿痒:黄花蒿煎水洗。” ④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“治蛇咬伤:新鲜苦蒿(即黄花蒿)30g。捣烂,外敷伤口。” ⑤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皮肤瘙痒,荨麻疹,脂溢性皮炎:鲜青蒿5kg。洗净,切碎,放入锅内,加水10kg,煎至3~3.5kg,每0.5kg药液加冰片5g(先用乙醇溶化)。用棉球蘸药液涂患处,每日3~4次。” ⑥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“治疟疾,间歇热:黄花蒿10~15g。煎服。

” ⑦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“治疥癣,皮肤湿痒:黄花蒿煎水外洗。” ⑧江西《中草药学》:“逐蚊蝇:干黄花蒿,烟熏。”

。【医药家论述】:

李时珍《纲目》:“香蒿、臭蒿,通可名草蒿。此蒿与青蒿相似,但此蒿色绿节淡黄,气臭,不可食,人家采以罨酱黄、酒曲者是也。”

上一篇:黄花紫堇 下一篇: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