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书库 > 中药辞海第三卷

黄果茄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109页(1487字)

【概况】:

异名 大苦果、野茄果(云南)、刺天果(四川)、黄水茄、黄天茄(福建)、大苦茄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。

基源 为茄科茄属植物黄果茄的根、叶和果。

原植物 黄果茄Solanum xanthocarpum Schiad.et Wendl.。茄属植物全世界约2000种,中国39种14变种。

形态 直立或匍匐草本,高50~70cm,全株被星状毛和细长针状皮刺。

叶互生,叶柄长2~3.5cm,叶片卵状矩圆形,长4~6cm,宽3~4.5cm,羽状深裂,裂片5~9枚,边缘波状,叶端尖或钝,叶基近心形,偏斜。聚伞花序腋外生,有花3~5朵,花萼钟状,径约1cm,花冠蓝紫色,辐状,径2.5cm,5裂,雄蕊5枚,雌蕊子房卵圆形,花柱长1cm,柱头截形。

浆果球形,径1~2cm,初时绿色,具深绿色条纹,熟时淡黄色,种子肾形,扁平。花期冬至夏季,果熟期夏季。

(图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.第3册.724页.图5402)

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25~880m干旱河谷沙滩,广布于热带亚洲、大洋洲和非洲;中国产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四川、云南等省。

。【生药】:

采集 夏、秋季采根;秋、冬季采果实;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
【化学】:

含澳洲茄碱(Solasonine)、澳洲茄边碱(Solamargine)、刺茄碱(Solasurine)、澳洲茄胺(Solasodine)、β-谷甾醇半乳糖甙(Galacloside β-sitosterol)、咖啡酸甲酯(Methyl caffeate)、咖啡酸(Caffeicacid)[1]。果含澳洲茄胺[2~4]

参考文献 [1] J Chem Soc Pak 1983;5(2)∶99(CA 1983;99;155250z) [2] CA 1986;105∶102406r [3] CA 1989;110∶218886e(Indian Drugs 1989;26(6)∶295) [4] CA 1994;120∶279971g

【药性】:

性味 苦、辛,温。

功效 清热利湿,消瘀止痛。

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,睾丸炎,牙痛,疮疖。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9~15g,或炖

外用:擦患处或研末撒。

。【临床应用】:

单方应用 ①福建晋江《中草药手册》:“治牙痛:黄果茄干根15g。水煎服或煎浓汤漱口。” ②福建晋江《中草药手册》:“治头部发疮:黄果茄鲜果,切成两半,擦患处。” ③福建晋江《中草药手册》:“拔脓头:黄果茄子,置新瓦上焙干,研末撒患处。”

食疗 ①福建晋江《中草药手册》:“治睾丸炎:黄果茄根7株,鞭草根5株,灯笼草根7株,合腰子炖服;合青壳鸭蛋炖服亦可。” ②福建晋江《中草药手册》:“治手足麻痹,风湿性关节炎:黄果茄鲜根60~90g,炖母鸡服。”

上一篇:黄矾 下一篇: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