菟丝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180页(1782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黄丝藤、无叶藤(江西),朱匣琼瓦(藏语)。
基源 为旋花科菟丝子属植物菟丝子的全草。
原植物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.
余项参见“菟丝子”条。
。【生药】:采集 秋季采收全草,晒干。
药材主产于广东、四川、大部分地区有产。
鉴别 茎多缠绕成团,粗不及1mm,棕黄色,柔细。叶退化成鳞片状,多脱落。花簇生于茎节,球形。带有圆形或扁球形的果实,棕黄色。气微,味苦。
以色黄棕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。
。【药性】:性味 甘、苦、平。
①《纲目》:“甘,平。” ②《药性考》:“味苦,性寒。” ③杜文爕《药鉴》:“性凉,味微甘。”
功效 清热,凉血,利水,解毒。
主治 吐血,衄血,便血,血崩,淋浊,带下,痢疾,黄疸,疔疮,热毒痱症。 ①《本经》:“汁去面。
” ②陶弘景:“其茎挼以浴小儿,疗热痱。” ③《本草蒙筌》:“解热毒痱疹,散痒塌痘疮。” ④《药性考》:“治痈疽肿毒诸症,吐、衄、崩、便、咳、咯诸血,服之能止,解诸药毒,瘴疠疔痈恶疮。” ⑤《纲目拾遗》:“葛祖治狐骚气,辟汗愈疟。” ⑥杜文爕《药鉴》:“利水,治湿热。” ⑦《百草镜》:“治癃淋浊痢,带下,黄疸,预解痘毒,敷红丝疔。” ⑧《李氏草秘》:“治血,解痘疮毒,难产酒煎服。” ⑨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“治跌打,利小便。” ⑩《陕西中药志》:“内用有滋阴作用;煎汤外用治阴疮,阴肿,阴痒,阴痛及阴道滴虫病。”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9~15g。外用:煎水洗,捣敷或捣汁涂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
方选和验方 ①《慈惠小编》:“治小便不通:金丝草(即菟丝)30g,同韭菜根头煎汤洗小肚。” ②《安徽中草药》:“治筋骨疼痛:菟丝藤60~90g,红藤根30g。煎水,服时兑酒少许。
”
单方应用 ①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“治阳痿遗精,腰膝酸痛,小便淋漓,大便溏泄,妇女白带:金灯藤(即大菟丝子)鲜全草10~12g。水煎,冲黄酒、红糖服。
” ②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“治痢证:金灯藤同生姜煎服。” ③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:“治细菌性痢疾,肠炎:鲜菟丝子全草30g。每日1剂,煎服2次。” ④《圣惠方》:“治眼赤痛:野狐浆草(即菟丝),捣取汁,点之。” ⑤《子母秘录》:“治小儿头疮及女人面疮:菟丝汤洗。” ⑥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痘疮:菟丝子全草12g。水煎服。” ⑦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肩疮:菟丝子全草15g。水煎服。” ⑧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红疖疮:菟丝子藤,捣烂,敷患处。” ⑨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蛇咬伤:菟丝子藤,研末,茶油调敷。” ⑩菟丝子酊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初步观察(西安医学院),1958:“治白癜风:取菟丝子全草制成25%菟丝子酊,以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,每日2~3次。”
。【医药家论述】:①陶弘景:“菟丝子,田野墟落中甚多,皆浮生蓝纻麻蒿上。旧言下有茯苓,上有菟丝,今不必尔。” ②苏颂等《本草图经》:“菟丝子,今近京亦有之,以冤句者为胜。夏生苗如丝线,蔓延草木之上,或云无根,假气而生。
六、七月结实极细如蚕子,土黄色。
九月收采,暴干,得酒良。” ③李时珍《纲目》:“《毛诗》注女萝即菟丝,《吴普本草》菟丝一名松萝,陆佃言在木为女萝,在草为菟丝,二物殊别,皆由《尔雅》释《诗》,误以为一物故也。张揖《广雅》云:菟上、菟丝也,女萝、松萝也。陆玑《诗疏》言菟丝蔓草上,黄赤如金;松萝蔓松上,生枝正青,无杂蔓者,皆得之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