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书库 > 中药辞海第三卷

野芋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279页(2750字)

【概况】:

异名 老芋(《植物名实考》),野芋头、红芋、野山芋(江西),红广菜(贵州)。

基源 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野芋的块茎。

原植物 野芋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[Arum colocasia L.;Colocasia esculentum var.antiquorum(Schott)Hubbard et Rehder]

历史 本种《别录》首载:“种芋三年不采,成梠芋。又别有野芋名老芋,形叶相似如一,根并杀人,人不识而食之,垂死者以土浆饮之,得活。”这说明了家芋Colocasia esculenta Schott与野芋“形叶相似如一”,但功效大不相同。《本草拾遗》进而强调了野芋的生境,云:“野芋,生溪涧,非人所种者,根叶(与芋)相类耳,入口毒人。”后来《纲目拾遗》比较全面地记栽了野芋的功效用途。他们各家所说的野芋均为本种。

形态 湿生草本。

块茎球形,有多数须根;匍匐茎常从块茎基部外伸,长或短,具小球茎。叶柄肥厚,直立,长可达1.2m;叶片薄革质,表面略发亮,盾状卵形,基部心形,长达50cm以上;前裂片宽卵形,长稍胜于宽,Ⅰ级侧脉4~8对;后裂片卵形,钝,长约为前裂片的1/2、2/3~3/4甚至完全联合,基部弯缺为宽钝的三角形或圆形,基脉相交成30~40°的锐角。花序柄比叶柄短许多。佛焰苞苍黄色,长15~25cm;管部淡绿色,长圆形,为檐部长的1/2~1/5。

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;雌花序与不育雄花序等长,各长2~4cm;能育雄花序和附属器各长4~8cm。子房具极短的花柱。

生境与分布 常生长于林下阴湿处。也有栽培的。分布于中国江南各省如江西、贵州。

【生药】:

采集 夏、秋季采挖,晒干。

【化学】:

含淀粉69.6%~73.7%、蛋白质1.75%~2.30%、脂类0.47~0.68[1,2,3]

氨基酸[4,5]、有机酸[6]、草酸[7]、植酸盐[8]、甾醇[9]、胡萝卜素[10]、多糖[11]、α-半乳糖甙酶(α-Galactosidase)、氰甙[1]、原维生素A[12]、维生素B1、B2[13]、PP、烟酸、喹啉酸、胡芦巴碱(Trigonelline)[14]、维生素C[15],微量元素Ca、P、Zn、Cu、Mn、Mg、Na、K[16,17]等。并含二个新的双羟基甾醇(Dihydroxysterols)即14α-Methyl-5α-cholesta-9,24-diene-3β,7α-diol(1)和14α-Methyl-24-methylene-5α-cholesta-9,24-diene-3α,7α-diol(2)[18]

参考文献 [1]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新华本草纲要.第3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0∶544 [2] CA 1981;95∶60043v [3] CA 1988;108∶203506r [4] CA 1988∶109∶169293c [5] CA 1993;118∶167929b [6] CA 1989;110 ∶ 133838r [7] CA 1992;116∶192888d [8] CA 1990 ;113∶39045v [9] CA 1980;93∶237544p [10] CA 1988;109∶188889r [11] CA 1990;112∶213969r [12] CA 1989;110∶74101v [13] CA 1987;106∶48910f [14] CA 1987;106∶48947y [15] CA 1993;117∶232476x [16] CA 1990;113∶57766k [17] CA 1993;118∶211983r [18] Ind J Pharm Sci 1991;53(3)∶98

。【药性】:

性味 ①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块茎:辛,平。有小毒。” ②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“芋头:味甘、辛,性平。有毒。”

功效 块茎:宽肠胃,破宿血,去死肌,调中补虚,行气消胀,壮筋骨,益气力,并能祛暑热,止痛消炎。

主治 ①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块茎:主治血热烦渴,头上软疖。” ②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“块茎:用于瘰疬,肿毒,腹中癖块,皮癣,烫火伤。”

用法用量 块茎:内服:煎汤,12g。

【临床应用】:

方选和验方 ①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荨麻疹:芋叶柄60g,老耳根、红枣、红糖各30g,水煎服。” ②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头疔:鲜芋头、芦竹初生芽各适量,加入雄黄末、红糖、食盐少许,共捣烂外敷患处。” ③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对口疮;芋叶、明矾、桐油子同捣烂,外敷患处。” ④《纲目拾遗》:“治乳痈:野芋头和香糟捣敷。”

单方应用 ①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“治风热痰毒(急性颈淋巴结炎):野芋根1个,对称切开,用一块(切面向内),贴于患处,布条扎紧,初起者,可以消散。如局部发生红疹、灼热、发痒等反应,以胆紫药水涂搽,便可消失。” ②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毒蛇咬伤:鲜野芋根捣烂如泥,或用井水磨糊状药汁,敷或涂搽于伤口周围及肿处。” ③《江西草药》:“治黄蜂、蜈蚣咬伤:野芋根适量,磨水外搽;或以鲜野芋根适量捣烂涂搽。” ④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土鳖虫咬伤:野芋鲜根和芝麻子共研碎敷患处。” ⑤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疔疮疖肿:野芋头和醋适量,同煮熟,捣烂敷患处。” ⑥《贵州中草药名录》:“治瘰疬、肿毒、腹中痞块、牛皮癣、烫火伤:野芋块茎捣涂。”

。【医药家论述】:

陶弘景:“种芋三年不收,成梠芋。又别于野芋名老芋,形叶相似如一,根并杀人,人不识而食之,垂死者,以土浆与欲之,得活。”

上一篇:野芋叶 下一篇: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