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肉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477页(1395字)
【概况】:
基源 为猫科猫属动物家猫的肉。
猫属中国计有7种野生猫。
原动物 家猫Felis catus Linnaeus,又名猫(《诗经》),猫狸(《肘后方》),家狸(《唐本草》),乌圆(《格古要论》)。
历史 猫做药用,始于《千金方》,《纲目》记述较详。时珍曰:“猫,捕鼠小兽也,处处畜之。有黄、黑、白、驳数色,狸身而虎面,柔毛而利齿……”所述皆与今之猫相符。
形态 猫为小型家畜。体长约400mm,体重2~3kg。头圆,吻部短,鼻端裸露湿润。
眼较圆,耳竖立,多呈三角形,嘴呈人字形,嘴侧胡须较长。体灵巧,略呈圆筒形。四肢短,趾行性。趾端具锐利而弯曲爪,爪能伸缩。
尾较长,但短于体长。猫的毛色常有白、黑、黄、灰色或双色、三色相杂。亦有通身黄白、灰黑、灰白色纵纹的。
毛色变异较大,无一定规律。
(图见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.第1册.272页.图365)
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均有家养。
。【生药】:
采集 宰杀后,剥去外皮。
除去内脏,取肉鲜用或干燥备用。
加工炮制 煅烧存性,研末。
。【药性】:性味 ①《纲目》:“甘、酸,温。” ②《医林纂要》:“酸、甘,平。” 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甘、酸、咸、温。”
归经 《本草求真》:“入肝、肾。”
功效 滋阴,解毒,祛风。
主治 虚劳,风湿痹痛,瘰疬恶疮,烫火伤。 ①《纲目》:“治劳,鼠瘘。
” ②《本草求真》:“补血,治痨,治瘰疬。” 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风湿痺痛,散瘰疬结核,补虚劳,消虫胀,疗汤火伤。”
用法用量 内服:煮食200~400g;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烧灰研末敷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食疗 ①《补缺肘后方》:“治瘰疬有核,脓血出者:猫肉,料理作羹,如食法,空心进服。” ②《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:“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:猫肉适量,煮熟连汤随意服食。” ③《中华进补大全》:“治颈淋巴结结核:猫肉150g,大蒜10g,大枣15枚,煮熟分数次服。” ④《中华进补大全》:“治身体倦怠,乏力:猫肉500g,生姜、枸杞子、菊花、党参、知母、黄精、熟地各15g,煮熟后食肉饮汤。” ⑤圆肉党参炖猫肉(《中华食物疗法大全》)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儿童淋巴结核,神经衰弱,失眠健忘,身体衰弱:猫肉250g,桂圆肉15g,党参30g。
党参洗净切片,猫肉切块,与桂圆肉一起放在炖盅内,隔水炖熟服食,饮汁吃肉。一般服2~3次,可以见效,亦可多次服。” ⑥浙江中医杂志 1957;(11):“治腰椎结核,淋巴结核,其他结核性疮疡:猫一只,杀后去皮,去内脏,洗净,切块,煮熟后加调味品服用,分1~2日数次服用,可以连服猫肉数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