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树心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766页(1338字)
【概况】:
基源 为棕榈科棕榈属植物棕榈的茎髓。
棕榈属全世界5~6种;中国有3种,其中1种供药用。
原植物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(Hook.f.)H.Wendl.(Chamaerops fortunei Hook.f.;Trachycarpus excelsus Wendl.)
历史 棕榈始载于《嘉祐本草》。
《图经本草》载:“棕榈生于岭南、四川,今江南亦有之。一节……六七月生黄白花,八九月结实,作房如鱼子,黑色,九月十月采其皮用……”。《纲目》载:“棕榈……初生叶如白及叶,高二三尺则木端数叶大如扇,上耸,四散岐裂,其茎(应为叶柄)三棱,四时不凋。其干正直无枝,近叶处有皮裹之,每长一层即为一节,……三月于茎端出数黄苞,苞中有细粉成列,乃花之孕也,状如鱼腹孕子,谓之棕鱼,亦曰棕笋。渐长出苞,则成花穗,黄白色,结实累累,大如豆,生黄热黑,甚坚实。”据上所述,古时对棕榈的记载是很详细的,与今之棕榈相同。
《中国药典1963年版》1977年版,1985年版,均将本品载入。
形态 乔木,高达15m。
叶圆扇形,直径50~70cm,掌状深裂几达基部;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、宽1.5~3cm,革质,坚硬,先端钝的2裂,背面灰白色,无鳞粃;叶柄细长,边缘常具细锯齿,顶端小戟突三角形,光滑;叶鞘纤维质,细而柔软,棕褐色,网状包茎。肉穗花序圆锥状,腋生,长40~60cm,分枝扩展,雄花序的分枝密而短小,雌花序疏而粗长;佛焰苞厚革质,管状,上部扩大,开裂,棕红色,密被脱落生锈色绒毛;花黄白色;雄花:小,常成束或密集成团着生于分枝的四周;萼片阔卵形,基部稍合生;花瓣圆形,先端急尖;雄蕊6枚,着生于花瓣基部;雌花稍大,单生或成对生于小枝两侧;萼片阔卵形或近圆形,基部稍合生,先端钝;花瓣圆形,与萼片近等大,先端急尖;心皮3枚,阔卵形,密被长毛。
核果肾状球形,长约0.8cm,宽1.~1.1cm,蓝黑色,腹面具1纵凹槽;种子形状同果实,直径9~10mm,胚乳黄白色,胚乳着生于背部中央或稍偏向顶部。花期4月,果期9~10月。(图见《广东植物志》.第2卷.447页.图312)
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或灌丛中,尤以石灰岩山地生长最好,或栽培于低山丘陵,村边屋旁。
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。
印度、缅甸和日本也有。
。【药性】:
功效 强壮剂。
主治 ①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“治心悸,头昏。” ②《江西草药》:“治崩漏。”
。【临床应用】:方选和验方 《江西草药》:“治崩漏:棕榈茎(去皮取心)500g,麦粉500g,甜酒500g。和匀制作饼,每服30g,每日2~3次。”
单方应用 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治崩漏带下:棕榈茎30g。水煎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