酢浆草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778页(2929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酸浆(《图经本草》),三叶酸(《纲目》、通称),三叶酸浆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酸得(《江苏植物药志》),蒲瓜酸、鹁鸪酸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酸草(山东),酸草(江西),斑鸠酸(福建),三梅草、老鸦酸(湖南)。
基源 为酢浆草科酢浆草属植物酢浆草的全草。
原植物 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.(O.repens Thunb.)
历史 酢浆草始载于《唐本草》,云:“酢浆生道旁阴湿处,丛生。茎头有三叶,叶如细萍。
四月、五月采,阴干。”《图经本草》载:“南中下湿地及人家圃中多有之,北地亦或有生者。初生嫩时,小儿喜食之,南人用揩鍮石器,令白如银。
”《纲目》载:“……丛生布地,根易繁衍,一枝三叶,一叶三片,至晚自合帖,整整如一。四月开小黄花,结小角,长一、二分,内有细子……。
”据上所述与今所用之酢浆草相符。
形态 多年生匍匐性草本。茎多分枝,柔弱,长达50cm,常被稀疏柔毛,近平卧,节上生根。叶互生,掌状复叶由3小叶组成;叶柄细长,长2~6.5cm,被柔毛;托叶与叶柄连生;小叶无柄;小叶片倒心形,长5~10mm,被柔毛。
花1至数朵组成腋生的伞形花序,总花梗与叶柄等长;苞片线形,花黄色,长8~10mm;萼片5,矩圆形,顶端急尖,被柔毛;花瓣5,倒卵形;雄蕊10,其中5长5短,花丝基部合生成筒;子房5室,柱头5裂,柱头头状。蒴果近圆柱形,长1~1.5cm,有5棱,被短柔毛,熟时开裂,将种子弹出。种子扁卵形,褐色。
花期5~7月。
(图见《中药大辞典》.下册.2299页.4777条图)
生境与分布 生于荒野旷地、田埂地边或路边石隙及草地上。中国南北各地广泛分布。
。【药性】:性味 酸,寒。
①《履巉岩本草》:“味酸,有小毒。” ①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酸,凉。” ③《滇南本草》:“性寒,味酸、微涩。”
归经 《得配本草》:“入手阳明、太阴经。”
功效 清热利湿,凉血散瘀,消肿解毒。
主治 感冒发热,肝炎,肠炎,尿路感染,结石,神经衰弱;外用于跌打损伤,毒蛇咬伤,痈肿,疮疖,脚癣,湿疹,烧伤。
①《唐本草》:“主恶疮瘘捣敷之,杀诸小虫。”“食之解热渴。” ②《本草图经》:“治妇人血结不通,净洗细研,暖酒调服之。” ③《纲目》:“主小便诸淋,赤白带下,同地钱、地龙治砂石淋;煎汤洗痔痛脱肛;捣敷汤火蛇蝎伤。” ④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杀螆止痛,散热消肿,理跌打,散瘀血,煲酒服。” ⑤《分类草药性》:“截疟塞鼻,酒炒敷鱼口。” ⑥《陆川本草》:“治疮痈溃烂。” ⑦《岭南采药录》:“治麻疹,蛇毒,疥疮。” ⑧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久泻肠滑,久痢赤白,用砂糖同煎服。” ⑨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:“用红糖混煎服,治流火(丝虫病初期)。” ⑩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“治尿结,黄疸。” ⑾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治发热咳嗽,心胃气痛,疮疡肿胀作痛,毒疮。” ⑿《中药大辞典》:“治泄泻,痢疾,黄疸,淋病,赤白带下,麻疹,吐血,衄血,咽喉肿痛,疔疮,痛肿,疥癣,痔疾,脱肛,跌打损伤,汤火伤。”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6~12g(鲜品30~60g);捣汁或研末。
外用:煎水洗、捣敷、捣汁涂、调敷或煎水漱口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
方选和验方 ①酸浆酒(《圣济总录》)治小便不通,气满闷:酸浆草50g,研取自然汁,与醇洒相半,和服;不饮洒,用甘草10cm,生姜1枣大,锉,同研,用井华水50ml,滤取汁和服亦得。
②《摘元方》:“治二便不通:酸草50g,车前草50g,捣汁入炒糖3g,调服80ml,不通再服。” ③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“治跌打新老损伤:鲜酢浆草4份,葱头2份,生姜1份,酒酿糟5份。同杵烂,炒热,布包熨之,俟温敷伤处。” ④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急性肝炎:酢浆草、夏枯草、车前草、茵陈各15g,加水1000ml,煎成750ml,再加白糖60g,待溶解后,3次分服。小儿用量酌减。” ⑤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、支气管炎:酢浆草、半边莲、水蜈蚣各30g,海金沙9g。水煎分3次服,每日1剂。” ⑥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神经衰弱失眠:酢浆草5000g,松针(云南松)1000g,大枣500g。取鲜酢浆草洗净,与松针加水8000ml煎1小时,过滤去渣。另将大枣捣碎加水2000ml,煎1小时,过滤去渣,将两液混合,加适量防腐剂。
每服15~20ml,每日3次。”
单方应用 ①《千金方》:“治赤白带下:三叶酸草,阴干为末,空心温酒服6g。” ②《履巉岩本草》:“治血淋热淋:酸浆草取汁,入蜜同服。” 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“治麻疹:酸浆草每用6~9g。水煎服。” ④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治痢疾:酢浆草研末,每服15g,开水送服。” ⑤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治疟疾:酢浆草9g,水煎服。” ⑥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治乳痈:酢浆草15g。水煎服,渣捣烂外敷。” ⑦《闽东本草》:“治吐衄:酢浆草12g,食盐数粒,水煎服。” ⑧《闽东本草》:“治咽喉肿痛:鲜酢浆草30~60g,食盐少许。共捣烂,用纱布包好含于口中;或煎汤漱口。
并治口腔炎。” ⑨《闽东本草》:“治创伤青肿:鲜酢浆草60g。搓伤处;又用鲜酢浆草60g,加红糖15g,开水炖服。” ⑩《闽东本草》:“治汤火伤:鲜酢浆草洗净捣烂,调麻油敷患处。” ⑾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“治跌打新老损伤:酢浆草根9g,甜酒煎服。” ⑿《云南中医验方》:“治水泻:酸浆草9g冲,加红糖蒸服。” ⒀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“治尿结尿淋:酸浆草60g,甜酒60g。共同煎水服,每日3次。
” 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“治喘咳:鲜酢浆草30g,加米少许煮服,连服3剂。” ⒂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肺炎,扁桃体炎:酢浆草研粉压片,每片0.3g,每服5片,每日3~4次。” ⒃广西中医药 1985;(4):“治扭、挫伤:鲜酢浆草200g,鲜葱30g,白酒30ml。上药共捣烂调酒敷患处,范围略大于损伤面积,厚约2cm,上盖塑料薄膜,胶布或绷带固定。
每日换药1次。” ⒄赤脚医生杂志 1977;(3):“治流行性腮腺炎:鲜酢浆草(全草)30g(1日量)。水煎频饮。另用鲜酢浆草适量加盐少许,捣烂后敷患处。
每日1~2次,连用2~4天。” ⒅湖北中医杂志 1985;(2):“治急性乳腺炎:鲜酢浆草适量。上药洗净,捣烂,搓成黄豆般大小,塞入患乳对侧鼻孔,6小时后取出再换1丸,每日换2~4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