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大豆皮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896页(1002字)
【概况】:
.
异名 黑豆衣(《江苏植物药志》)。
基源 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中的黑色种子的皮。
原植物 大豆Glycine max(L.)Merr.
余项参见“黑大豆”条。
。【生药】:制法 取黑大豆用清水浸泡,待其发芽后,搓下种皮,晒干。
药材主产于江西、江苏。
鉴别 种皮多卷成不规则的碎片,外表面棕黑色或黑色,常附有一层灰白色的物质,较大碎片可见长环形的种脐,内表面暗灰色至暗棕色,光滑。
。【化学】:
种皮含矢车菊甙(Chrysanthemin)和飞燕草素-3-葡萄糖甙(Delphinidin-3-monoglucoside)、果胶、乙酰丙酸(Levulinicacid)和多种糖类。
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.中药大辞典.下册.上海人民出版社,1977∶2390
【药性】:
性味 ①《饮片新参》:“微甘,凉。” ②《药材学》:“性温,味甘。”
功效 养血疏风。
主治 阴虚,烦热,盗汗,眩晕,头痛。 ①《纲目》:“生用疗痘疮目翳,捣烂敷小儿尿灰疮。” ②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止盗汗。” ③《饮片新参》:“清脑、疏风热,治头痛。” ④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“为清凉性滋养强壮药,有解毒利尿作用。” ⑤《药材学》:“养血祛风,明目益精。治阴虚烦热,多汗盗汗,头晕,目昏,风痹。” ⑥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养血祛风,主治阴虚盗汗、虚热、烦躁、头晕目昏,血寒,风痹。”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9~15g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
单方应用 ①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阴虚盗汗,虚热,烦躁,头晕目昏,血寒风痹:黑大豆衣6~12g,水煎服。” ②《草木便方》:“治痘疮目翳:黑大豆皮,水煎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