蝉翼藤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1376页(1974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五味藤、一摩消、丢了棒、象皮藤(《中药大辞典》)。
基源 为远志科蝉翼藤属植物蝉翼藤的根。蝉翼藤属世界约43种;中国有2种,其中仅蝉翼藤供药用。
原植物 蝉翼藤Securidaca inappendiculata Hassk.
形态 樊援状藤本,长达6m,根丛生,小枝圆柱形,被紧贴的短伏毛。
单叶互生,纸质或近革质,椭圆形至倒卵状长圆形,长7~12cm,宽3~6cm,先端急尖,基部钝至近圆形,全缘,上面无毛或被紧贴的短伏毛,下面被紧贴的短伏毛,羽状叶脉,主脉在上面凹下,在下面明显凸起,侧脉每边10~12条,于边缘处网结,细脉网状,叶柄长5~8mm。
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长13~15cm,被淡黄棕色短伏毛,花小,萼片5,不等大,外面3枚小,长圆状卵形,长约2mm,具缘毛,里面2枚大,花瓣状,长约7mm,先端钝,基部具爪,边缘具缘毛;花瓣3,淡紫红色,侧生花瓣倒三角形,长约5mm,基部与龙骨瓣合生,先端平截,龙骨瓣近圆形,长约8mm,顶端具1兜状附属物;雄蕊8,花丝于2/3以下合生成鞘,并与花瓣贴生;子房近圆形,花柱1枚,偏于一侧。果成熟时呈扁圆形,直径达1.5cm,顶端具长翅,翅革质,近长圆形,长6~8cm,具多数弧形脉;种子1,卵形,淡黄褐色。花期5~8月,果期10~12月。(图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.第2册.576页.图2881)
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00~1100m的山坡密林中或山谷杂木林中。
分布于中国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。越南、缅甸、印度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产。
。【生药】:采集 全年可采挖根,除去泥沙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鉴别 根表面灰白色或土黄色,有瘤状突起;断面皮部厚,木心淡黄色,有众多气孔。
【化学】:
附 非洲产同属植物长梗蝉翼藤Securidaca longipedunculata的根中含12(氯甲基)2β,3β-二羟基-27-降齐墩果烷-13-烯-23,28-二酸[12(Chloromethyl)2β,3β-dihydroxy-27-norolean-13-ene-23,28-dioic acid]和2β,3β,27-三羟基-△12-齐墩果烯-23,28-二酸(2β,3β,27-Trihydroxy-△12-oleaene23,28-dioic acid)皂甙元,及葡萄糖、半乳糖、木糖、阿糖、岩藻糖、鼠李糖[1,2]。
非洲产的另一变种S.Iongipedunculata var.parvifolia根含水杨酸甲酯(Me salicylate)。皂甙水解后得葡萄糖、半乳糖、甘露糖、阿糖、木糖、岩藻糖、核糖、鼠李糖[3]。
参考文献 [1] Bull Soc Roy Sci Liege 1971;40(9~10)∶498 [2] Bull Soc Roy Sci Liege 1971;40(5~8)∶394 [3] A J Pharm Belg…21(7~8)∶347
。【药理】:
蝉翼藤煎剂0.15~1.5mg/50ml浓度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接触4h,用反相被动血凝抑制试验表明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。
参考文献 中国医药学报 1991;6(3)∶158
【药性】:
性味 辛、苦,微寒。
功效 活血散瘀,消肿止痛,清热利尿。
主治 急性肠胃炎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3~6g;或研粉,1.5~3g。外用:浸酒搽或研粉酒调涂。
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单方应用 ①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跌打损伤:蝉翼藤根浸酒擦患处。” ②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风湿骨痛:蝉翼藤根12~15g,水煎服。” ③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急性肠胃炎:蝉翼藤研末每服1.5~3g,孕妇忌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