猬菊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1490页(1045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鳍蓟(《陕西中药名录》),大蓟(山东)。
基源 为菊科猬菊属植物猬菊的地上部分。猬菊属全世界约12种,中国约7种,其中3种入药。
原植物 猬菊Olgaea lomonosowii(Trautv.)Iljin[Carduus lomonosowii Trautv.;Takeikatzuchia lomonosowii(Trautv.)Kitag.et Kitam.]
形态 多年生草本,高15~60cm。根粗壮,木质,暗褐色。茎直立,分枝被白色腺毛。叶近革质,基部叶基部渐狭成柄,柄基扩大,叶片长椭圆形,长8~20cm,宽4~7cm,羽状浅或深裂,裂片卵形,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边缘具不等长小刺齿,茎叶与基部叶同形,等样分裂,但向上渐小;全部叶表面绿色,脉凹陷,背面密被白色绵毛,脉隆起。
头状花序径3~5cm,单生枝顶,总苞钟状或半球形,径5~7cm,被稀疏的蛛丝毛;总苞片多层,不等长,向内层渐长,线状长三角形,质地坚硬,顶端针刺状长渐尖,最外层苞片长约8mm,宽约1mm,中层的长约2.4cm,宽约2mm,内层的长约3.5cm,宽约2mm;全为管状花,两性,花冠长约3cm,檐部长约1.8cm,均等5裂,裂片线形,长约4mm,紫红色。瘦果楔状倒卵形,长约6mm,宽3~3.5mm,顶端截形,果稍压扁,基底着生面稍歪斜;冠毛多层,褐色,向内层渐长,长可达2cm,基部连合成环,整体脱落。
花果期7~10月。(图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.第4册.605页.图6624)
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50~2300m的山谷、山坡、沙窝或河槽地。
分布于吉林、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、河北及山西等省区。蒙古也有分布。
。【药性】:功效 地上部:清热解毒,消肿止血。
主治 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“痈疮肿毒,瘰疬,各种出血。”(山东作“大蓟”用。)
。【临床应用】:
单方应用 ①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功能性子宫出血:猬菊15g,水煎服。或配方。” ②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疮毒痈肿:猬菊鲜叶,捣烂,敷患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