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盘草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三卷》第1604页(2018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金花草、磨挡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耳响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帽笼草子、磨笼子(《陆川本草》),磨盆草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白麻(《广西中草药》),牛响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米兰草、帽子盾、倒绋茶、四米草、研子盾草、磨子盾草(《台湾药用植物志》),台磨草、土砻盾、磨仔草(《新华本草纲要》)。
基源 为锦葵科苘麻属植物磨盘草的全草。
原植物 磨盘草Abutilon indicum(L.)Sweet(Sida indica L.),又名牛牯子麻、冬葵子(《海南植物志》),印度苘麻(《英拉汉植物名称》),磨子树、磨爿果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。
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,高1~2m。
多分枝,全枝密被灰色短柔毛。
叶互生;叶柄长2~4cm,密被灰色短柔毛和疏丝状长柔毛;托叶线形,长1~2mm,常向外弯曲;叶片圆卵形或近圆形,长2~6cm,有时常达9cm,宽1.8~5.5cm,顶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;基出脉5条,小脉在两面均不明显。花单生于叶腋;花梗长达4cm,近顶端有关节,密被灰白色星状短柔毛;花萼浅盘状,直径6~10mm,裂片5,倒卵形,长7~8mm;花黄色,直径2~2.5cm,花瓣5;雄蕊柱被短星状糙毛;心皮15~20,轮状排列;花柱分枝5,柱头头状。
蒴果近球形,顶平似磨盘,直径约1.5cm;分果爿15~20,先端截形,有短芒,被星状硬毛;种子肾形,疏被星状柔毛。花期7~10月,果期8~12月。(图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.第2册.811页.图3352)
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~800cm的山坡、旷野、草地、海滨、平原或路旁。分布于中国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世界热带地区也有分布。
。【生药】:
采集 夏、秋季割取地上部分,除去杂质,晒干或鲜用。
药材产于广东、广西。
鉴别 干燥全草主干直径约2cm,有分枝,外皮有网格状皱纹,淡灰褐色,如被有粉状,触之有柔滑感。叶皱缩,浅灰绿色,背面色淡,少数呈浅黄棕色,被短柔毛,手捻之较柔韧而不易碎,有时叶腋有花或果。气微。
。【化学】:磨盘草Abutilon indicum(L.)G.Don:全草含黄酮甙,酚类,氨基酸,有机酸和糖。
黄酮甙有:棉花皮甙(Gossypin)、棉花皮次甙(Gossypitrin)、矢车菊素-3-芸香糖甙(Cyanidin-3-rutinoside)。氨基酸有:丙氨酸、谷氨酸、精氨酸、缬氨酸。
糖类有:葡萄糖、果糖、半乳糖。
种子含油5%:其中脂肪酸成分有油酸、亚油酸、亚麻酸、硬脂酸、棕榈酸,不皂化物约1.7%,其中含谷甾醇。
参考文献 江苏植物研究所等.新华本草纲要.第2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8∶283
。【药理】:磨盘草中的棉花皮甙(Gossypin)可显着抑制角叉苯胶所致大鼠足浮肿及蛋白外渗。
参考文献 CA 1981;94∶76897j
【药性】:
性味 甘,平。
①《本草求原》:“叶:甘、涩,微温。” ②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甘、淡,平。”
功效 清热,利湿,开窍,活血,祛痰。
主治 泄泻,淋病,耳鸣耳聋,疝气,痈肿,荨麻疹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散风、血热。耳鸣,耳聋,煲鸡、肉食亦可。
” ②《本草求原》:“健脾,止泻,同米擂煮黄糖食。” 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“捣敷搭手,痈疮。” ④《广东中药》:“治小肠疝痈,肾虚余沥,小便刺痛或小便浑浊,腮腺炎,骨蒸劳热。” ⑤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“治感冒高热不退,流行性腮腺炎,耳聋,耳鸣,甲状腺肿,遗精。”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30~60g;或炖肉。外用:捣敷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单方应用 《中草药学》:“治感冒高热不退,流行性腮腺炎,甲状腺肿:磨盘草30~60g,水煎服。”
食疗 厦门《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》:“治过敏性荨麻疹:磨盘草干全草30g,猪瘦肉适量,水炖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