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书库 > 中药辞海第二卷

苎麻根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130页(5094字)

【概况】:

异名 苎麻头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银苎(《纲目拾遗》)。

基源 为荨麻科苎麻属植物苎麻的根。苎麻属全世界约100种,中国有25种,药用有13种。

原植物 苎麻Boehmeria nivea(L.)Gaud.(Urtica nivea L.),又名野苎麻(江苏、湖北),野苎(安徽、湖南),家麻(江西),青苎(广东、广西)。

历史 苎麻为《别录》首载。

《图经本草》云:“苎根旧不载所出州土,今闽、蜀、浙、江多有之。其皮可以绩布,苗高七、八尺;叶如楮叶、面青背白,有短毛。

夏、秋间着细穗,青花,其根黄白而轻虚,二月,八月采。”经考证,与本品类同。

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,茎高1~2m,茎基部多分枝,密被灰白色粗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~8cm,密生长柔毛;托叶披针形,早落;叶片近圆形或卵形,长5~16cm,宽4~12cm,顶端渐尖或尾状,基部圆形或微心形,边缘粗齿,上面粗糙,无毛或散生粗毛,密生小颗粒状钟乳体,下面密生交织的白色绵毛,沿脉上密生灰褐色粗毛;基生脉3出。雌雄同株;团伞花序排成腋生的圆锥状,雄花序位于雌花序之下;雄花小,花被4裂,有柔毛,雄蕊4枚,有退化雌蕊;雌花簇球形,花被管状,顶端3~4齿裂,有柔毛。瘦果椭圆形,长约1.5mm,宿存柱头丝形。

花期6~8月,果期9~11月。(图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.第1册.517页.图1034)

生境与分布 生于丘陵山地、沟谷边、路旁及村舍附近。现广为栽培,也有野生。分布于中国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。。【生药】:

栽培 适于温暖湿润气候。

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以上层深厚、肥沃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好。用根茎繁殖,在冬季或早春进行。结合收挖,将健壮有芽的根茎留作种栽,用刀切成长10~14cm小段,按行株距50×33cm穴栽,每穴栽根茎2段,覆土18cm左右。也可在春季进行种子播种,苗高6~10cm时间苗,每隔23~27cm定苗1株。生长期中应勤除草、浅松土,追肥2~3次。越冬前结合中耕除草,施堆肥和培土壅根。

栽后10年以上时,须更新翻蔸,换地另种。

采集 冬季至次年春季采挖,除去地上茎和泥沙,晒干。

药材主产于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山东、陕西、福建、广东、云南、四川、湖南亦产。

鉴别

性状 根茎不规则圆柱形或稍带扁圆形,略弯曲,长4~30cm,直径0.4~5cm;表面灰棕色,有纵皱纹及多数皮孔,并有疣状突起及残留须根;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皮部棕色,易剥落,木部淡棕色或淡黄白色,有时可见同心环纹,中央有髓或中空。

根略呈纺锤形,稍膨大,长约10cm,直径1~1.3cm;表面灰棕色,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,有时皮孔横向连接;断面粉性,无髓。气微,味淡,有粘性。

以色灰棕、无空心者为佳。

显微 根茎横切面:木栓层为5~6列木栓细胞,外侧破碎。

皮层约10余列薄壁细胞。

中柱鞘纤维束位于韧皮部外方,纤维壁极厚,胞腔小。

韧皮射线明显;韧皮纤维单个或数个成束,壁厚,非木化。形成层成环。

木质部射线宽2~10列细胞;导管类圆形或圆多角形,单个散在或2~7个径向排列,少数切向排列,直径17~150μm。髓薄壁细胞较大。

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;并含草酸钙簇晶,以皮层为多见,木射线细胞尚含方品;另有粘液道及含鞣质细胞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2册.第2版.387页.图288) 根的横切面:韧皮部狭窄,韧皮纤维较少,韧皮射线不明显;木质部主为薄壁细胞,充满淀粉粒,导管稀少;无髓。

理化 取苎麻浸膏适量,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.1g的溶液做供试液。点于硅胶G-CMC板上,以氯仿-丙酮-甲醇(7∶2∶1)为展开剂,以咖啡酸、原儿茶醛为对照品展开后,置紫外灯下检视,咖啡酸显黄绿色荧光,原儿茶醛和苎麻样品相应均不显荧光,非相应点有4~5个荧光点。

再用1%三氯化铁溶液喷雾显色,可见与原儿茶醛相同的墨绿色斑点。(图见《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》.7页.图4)

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稍浸,捞出,润透,切片,干燥。

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。

【化学】:

含绿原酸。

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.第2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;29

【药性】:

性味 甘,寒。

①《别录》:“寒。” ②《药性论》:“甘,平。”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甘,滑。冷。

” ④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“寒,酸。”

归经 ①《得配本草》:“入足厥阴经血分。” ②《本草撮要》:“入手、足太阴经。”

功效 清热,止血,解毒,散瘀。

主治 热病大渴,大狂,血淋,癃闭,吐血,下血,赤白带下,丹毒,痈肿,跌打损伤,虫咬伤。 ①《别录》:“主小儿赤丹;渍苎汁疗渴,安胎。” 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心膈热,漏胎下血,产前后心烦闷,天行热疾,大渴大狂,罨毒箭、蛇虫咬。” ③《图经本草》:“主白丹,浓煮浴之,日三、四。” ④《本草备要》:“补阴,破瘀,解热,润燥。治痈疽,发背,金疮,折伤,骨鲠。

” ⑤《纲目拾遗》:“治诸毒,活血,止血,功能发散,止渴,安胎;涂小儿丹毒,通蛊胀,崩漏,白浊,滑精,牙痛,喉闭,骨鲠,疝气,火丹,疖毒,胡蜂、毒蛇咬,发背,疗疮,跌扑损伤。” ⑥《分类草药性》:“疗砍伤、跌扑,敷续筋骨;疯咬伤。” ⑦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“根、叶并用,治肛门肿痛,脱肛不收。” ⑧《浙江中药手册》:“治漆疮红肿。” ⑨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“治小儿麻疹,创伤出血肿痛。”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4~9g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。

【临床应用】:

配伍应用 ①配莲子、怀山药,治习惯性流产。

②配人参、蛤粉,治吐血不止。 ③配栀子、胡椒,治跌打损伤。 ④配仙鹤草,治孕妇劳累,腹病胎动,阴道出血。

⑤配鞭草、侧柏叶,治跌打损伤。

方选和验方 ①苎根散(《圣济总录》)治吐血不止:苎麻根、人参、白垩、蛤粉各0.3g。上4味。捣罗为散。每服2g,糯米饮调下,不拘时候。
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“治习惯性流产:苎麻干根30g,莲子15g,怀山药15g。水煎服。” ③《梅师集验方》:“治妊娠胎动,忽下黄汁如胶,或如小豆汁,腹痛不可忍者:苎根去黑皮,切60g,银1块,水1800ml,煮800ml。每服以水200ml,入酒100ml,煎200ml,分作2服。

一方不用银。” ④《备急方》:“治白丹:苎根1.5kg,小豆120g。水2400ml,煮以浴,日3~4遍。

” ⑤《纲目拾遗》:“治跌打闪挫:大鲫鱼1尾,独核肥皂1个,胡椒7粒,黄栀子9个,老姜1片,葱头3个,野苎麻根60g,干面30g,香糟30g,绍酒随数用,同前药合捣如泥,炒热熨敷患处,外用布包扎紧,次日青出。” ⑥苎路合剂(广西中医药 1984;(5))治糖尿病:鲜苎麻根100g,路边清25g,加水1000m1.煎至600ml左右,每日1剂,分3次温服,或作茶饮。2~3个月为1疗程,连服2个疗程。

⑦苎根合剂(福建中医药 1986;(3))治妊娠阴道流血,腰酸,腰痛,小腹下坠者:苎麻根、桑寄生、续断、绿心马豆、莲子、白花、茯苓、黄芩、阿胶。水煎服。气虚甚者加党参、黄芪、白术;胃气上逆呕吐者加竹茹、苏梗、黄连;肾虚腰酸甚者加菟丝子、杜仲;阴虚内热者加旱莲草、黑地榆;便秘加火麻仁、草决明;无热象去黄芩。 ⑧苎麻根合剂(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;(8)治上消化道出血,以苎麻根制成200~300%苎麻根液,每日60~90ml,分3次口服。 ⑨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“治跌打损伤:苎麻鲜根加马鞭三七、连钱草捣烂敷。或以干根12g,加马鞭三七、青石蚕各6g,侧柏叶、糯米饭草各9g。

同煎服。”

单方应用 ①《斗门方》:“治五淋:苎麻根60g,打碎,以水450ml,煎取150ml,频服。” ②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治血淋,脐腹及阴茎涩痛:麻根10枚,捣碎,以水600ml,煎取300ml,去滓,分为2服,如人行10里再服。” ③《摘元方》:“治小便不通:苎麻根,洗,研,摊绢上,贴小腹连阴际。” ④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治小便不通:麻根18g,蛤粉18g,上药,捣细罗为散。每于空心,以新汲水调下6g。

” ⑤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“治肠风:苎麻根12g。煎服。” ⑥《福建中草药》:“治血热崩漏:苎麻干根30g。水煎服。

” ⑦《医学正传》:“治哮喘:苎麻根和砂糖烂煮,时时嚼咽下。” ⑧《梅师集验方》:“治痈疽发背,或发乳房初起微赤:捣苎根敷之,数易。” ⑨《百草镜》:“治跌仆:野苎麻根30g,捣碎,好酒煎服,尽量饮醉。” ⑩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“治蛇咬伤:鲜苎麻根,捣烂罨包。” ⑾《谈野翁试验方》:“治鸡鱼骨鲠:苎麻根捣汁,以匙挑灌之。” ⑿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骨鲠咽喉:苎麻根磨醋服。” ⒀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:“治孕妇腹痛、胎动不安或孕期漏红:苎麻根30g(鲜根60~90g),水煎浓汁,去滓,1日2~3次分服。” ⒁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:“治尿血,或妇女赤白黄色带下:苎麻根30~60g,水煎去滓,1日分2次服。” ⒂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:“治脱肛不收,妇女子宫脱垂:鲜苎麻根60g,切碎捣烂,煎水熏洗,1日2~3次。” ⒃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:“治痈疽发背,乳痈,无名肿毒:鲜苎麻根或嫩茎叶捣烂敷于患部,干则更换,肿消为度。”

食疗 ①《医学正传》:“治痰哮咳嗽:苎根,煅存性为末,生豆腐蘸9~15g食;未全,可以肥肉2~3片蘸食。” ②苎艾汤(新中医 1984;(8))治人工流产放环后经漏:苎麻根150g,五月艾根100g,猪肾1对,糯米酒50ml,白盐少许。

先将猪肾剖开,用少许白盐搓洗,去其尿味,然后与洗净切碎之苎、艾根加水2000ml,文火共煎,待煎至750ml左右,乘沸放入糯米酒及适量白盐,再煎至沸后即可食用。每天1剂,分2次喝汤吃肉。

。【医药家论述】:

①朱震亨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“苎,大补肺经而行滞血,方药似未曾用,故表而出之。” ②缪希雍《本草疏经》:“苎根,《别录》主小儿丹赤,为其寒能凉血也。渍苎汁疗渴者,除热之功也。《日华子》用以治心膈热,漏胎下血,胎前产后心烦,天行热痰,大渴发狂,及罨毒箭、蛇虫咬,皆以其性寒能解热凉血故也。

” ③刘若金《本草述》:“苎根,丹溪谓其大补阴而即行滞血,是以补为行也。夫甘寒之药能泻火,此味止血淋、丹毒,或入血分而泻热乎?但就其安胎治漏血尤效,则补阴活血之功,又岂徒以泻热与他味同论乎。……其和血便在补阴,而能行能止之故可以思也”。 ④张秉成《本草便读》:“苎麻根,甘寒养阴,长于滑窍凉血,血分有湿热者,亦属相宜。大抵胎动因于血热者多,或因伤血瘀者亦有之,安胎之意,其即此乎。

” ⑤张德裕《本草正义》:“白苎性寒,古方多言其主治小便不通,五淋热结等证,则有泄热通利之力,是以《日华子本草》谓其甘寒而滑。乃近人偏以为安胎之用,实则既寒且滑,必非胎动者所宜;且根主下行,尤为妊娠禁品。考古今医药诸书,惟《梅师集验方》用以治胎动忽下黄汁,此外殊不多见,丹溪且言其行滞血,则更与胎动大相刺谬,又何可为安胎套药耶。

上一篇:苎麻花 下一篇: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