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书库 > 中药辞海第二卷

鸡骨草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505页(3441字)

【概况】:

异名 土甘草(《中药志》),黄食草、红母草、相思子(《新华本草纲要》)。

基源 为豆科相思子属部分种类干燥的植株及种子。相思子属全世界约12种,中国产4种。

原植物 正品鸡骨草为广州相思子Abrus cantoniensis Hance(A.fruticlosus Wall.ex Arn.),又名地香根(广东),山弯豆(广西)。另1种毛相思子Abrusmollis Hance,又名芒尾甘藤(《中药志》)。

在广西也较普遍地用作鸡骨草的代用品。

历史 本品为华南地区民间常用草药。始见于《岭南采药录》。《广东中药》、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等均有记载。

50年代以来临床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炎,有比较深入的研究;“鸡骨草丸”已收载于《广西药品标准》1984年版。

形态 为披散状的攀援亚灌木,长45~200cm。根细长且直,有分枝;植株被浅棕黄白色柔毛,老时脱落。双数羽状复叶互生,小叶6~12对,膜质,长圆形或倒卵长圆形,长0.5~1.2cm,宽0.3~0.6cm,先端平截微凹,具小刺尖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上面被疏毛,下面被贴伏糙毛,叶脉两面凸出;小叶柄甚短;小托叶小,呈刺毛状。

总状花序腋生,花3~5集聚着生于花序轴的短枝上,花小,长约0.7cm;花萼近钟状,黄绿色;花冠浅紫红色或淡紫色,旗瓣宽椭圆形,翼瓣较窄,骨瓣近弯弓形;雄蕊9,基部合生;子房长条形,胚珠2~6。荚果扁长圆形,先端具喙,长2.5~3.2cm,宽0.6~1.3cm,被白色贴伏糙毛;种子4~6,扁长圆形,赤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,种阜黄色,中间有气孔,周边环状。花期8月,果期8~10月。

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4册.第2版.434页.图430)

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m坡地灌丛或草丛中。

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。泰国亦有分布。

毛相思子形态与广东相思子近似,其主要区别在于系缠绕藤本,植株密被黄色长柔毛;小叶11~16对,叶片长圆形,仅最先端的一对为倒卵形,长1.2~2.4cm,宽0.5~0.8cm;叶脉不明显。荚果长3.5~4.5cm,宽0.8~0.9cm;种子6~8,扁卵形。

花期7~8月,果期8~9月。

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4册.第2版.435页.图431)。

【生药】:

采集 全年可采收全株,除去荚果(荚果有毒)及杂质,晒干。

药材产于广东、广西。

鉴别

性状 根圆柱形,上粗下细,具分枝,长短不一,直径0.5~1.5cm,表面灰棕色,粗糙,具疣状突起。

茎丛生,长50~100cm,直径约0.2cm,灰棕色至紫褐色,小枝纤细,被疏茸毛。双数羽状复叶互生,小叶矩形,长0.8~1.2cm,先端平截,有小突尖,下表面被伏毛。气微香、味微苦。以干燥、洁净,根、茎、叶全者为佳。

显微 叶片表面观: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;下表皮有气孔,平轴式,偶见不定式。两面均有单细胞非腺毛,长160~630μm,直径10~19μm,壁较厚,表面有细小瘤点;着生于叶柄及叶基部主脉上的非腺毛,胞腔内常充满黄色的内含物。

叶脉表面可见晶纤维,方晶细小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4册.第2版.437页.图432) 茎横切面:本栓层约由10列长方形细胞组成,外侧常破裂,细胞内充满棕黄色物质,皮层为4~7列长圆形薄壁细胞。中柱鞘由1~4列石细胞和纤维束组成;石细胞长圆形、类圆形或多角形,孔沟明显,内含淀粉粒及结晶;纤维3~5个成束嵌在石细胞间,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形成晶纤维。维管束外韧型,韧皮部帽状;木质部宽,木纤维嵌于木薄壁细胞间,木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方晶和淀粉粒。

髓细胞类圆形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4册.第2版.438页.图434)

理化 取样品粉末10g,加甲醇100ml,在水浴上回流提取2小时,滤过,滤液蒸去甲醇,残渣用丙酮10ml溶解,再滤过,滤液浓缩至小体积,点于硅胶H0.6%CMC板上,以苯-乙酸乙酯(7∶3)为展开剂,展开后,喷10%磷钼酸乙醇溶液,加热显色,斑点显墨蓝色。(图见《中药志》.第4册.第2版.439页.图437)

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
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,防蛀。

。【化学】:

含相思子碱(Abrine,即N-甲基色氨酸)、胆碱(Choline)、甾醇化合物[1],黄酮类、氨基酸、糖类[2]

种子含相思子碱(Abrine)、下箴刺桐碱[4]

附 根含槐二醇(Sophoradiol)、鸡骨草三醇(Cantoniensistriol)[3]、下箴刺桐碱(Hypaphorine)[4]

根和叶还含甘草甜素(Glycyrrhizin)、黄酮甙[4]

参考文献 [1] 药学学报 1964;9∶424 [2] 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.人民卫生出版社,1971∶242 [3] 中药志,Ⅲ,人民卫生出版社,1960∶620 [4] 新华本草纲目.第2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1∶85。【药理】:

相思子碱ip能降低小由葡萄球菌毒素引起的炎症反应[1];高于(1∶500)浓度可抑制红细胞。被抗羊红细胞溶血素血清溶血的作用[2]

参考文献 [1] CA 1967;67∶52524b [2] CA 1950;44∶4569g

【药性】:

性味 甘、淡,凉。

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“甘,平。” ②《岭南草药志》:“微甘,凉。”

功效 清热解毒,舒肝散瘀,止痛。

主治 黄疸肝炎,胃痛,乳痈,瘰疬,跌打损伤,瘀血疼痛。 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“消炎解毒。治传染性肝炎,跌打驳骨。

叶:捣绒敷乳疮。” ②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:“治风湿骨痛,跌打瘀血内伤;并作清凉解热药。” ③《岭南草药志》:“清郁热,舒肝,和脾,续折伤。” ④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“清热利湿,舒肝止痛。治急慢性肝炎,肝硬化腹水,胃痛,小便刺痛,蛇咬伤。”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9~15g;或入丸、散。

外用:捣敷。。【临床应用】:

方选和验方 ①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急性黄疸型肝炎:鸡骨草、地耳草、茵陈各30g,山栀子15g。胃纳差加鸡内金;发热加金银花、白花蛇舌草;浮肿加葫芦茶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” ②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:“治瘰疬:鸡骨草3000g,豨莶草2000g。研末,蜜为丸,每丸重3g,日服3次,每次2丸,连服2~4周。

单方应用 ①《岭南草药志》:“治黄疸:鸡骨草60g,红枣7~8枚。煎水服。

” 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“治乳疮:鸡骨草叶捣烂绒敷患处。”

食疗 ①人民保健 1959;(1):“治急性传染性肝炎:干鸡骨草全草60~90g(儿童30~60g),瘦肉60g。加水1000ml同煎,沸后文火再煎至300ml,每日3次分服,直至痊愈为止。” ②《中华食物疗法大全》:“治黄疸型病毒性肝炎,慢性肝炎,早期肝硬化,尿路感染:鸡骨草30~60g,田螺250~400g。用柴刀劈去田螺笃少许,与鸡骨草一起煲汤饮用。”

上一篇:鸡树条果 下一篇:鸡骨草丸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