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葙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563页(1540字)
【概况】:
基源 为苋科青葙属植物青葙的茎叶。
青葙属全世界约60种,中国产3种。
原植物 青葙Celosia argentea L.,又名野鸡冠花(山东、江苏),百日红、狗尾草(广东、海南)。
历史 青葙始载于《本经》列为下品;历代本草均有记载。《纲目》载:“青葙生田野间,嫩苗似苋可食,长者高三四尺,苗叶花实与鸡冠花一样无别……梢间出花穗,尖长四五寸,状如鬼尾,水红色,亦有黄白色者,子在穗中……”所指即本种。
形态 一年生草本,高0.3~1m,全株无毛。茎直立,有分枝,绿色或红色,具明显条纹。叶互生,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5~8cm,宽1~3cm。花两性,穗状花序顶生,单一、无分枝,长3~10cm;苞片、小苞片披针形,干膜质、光亮、白色;花被片5,长圆状披针形,淡红色至白色;雄蕊5,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。
胞果卵形,长3~3.5mm,盖裂;种子肾状圆形,黑色,光亮。
花期5~8月,果期6~9月。(图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.第1册.603页.图1205)
生境与分布 生于平原或山坡、可高达1100m,为旱田杂草,野生或栽培;分布几遍全中国。朝鲜、日本、原苏联、中南半岛、菲律宾、非洲也有分布。
。【化学】:
全草含草酸[1]。并含维生素C、二十四烷酸、二十八烷酸、三十一烷酸廿六醇、硬脂酸、棕榈酸、豆甾醇、β-谷甾醇、桦木酸(Betulinic acid)、羽扇豆(Lupeol)和木犀草素。
参考文献 [1] 中药大辞典.上册.上海人民出版社,1977∶1226 [2] 新华本草纲要.第2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1∶59
【药性】:
性味 苦,微寒。
①《本经》:“苦,微寒。” ②《纲目》:“苦,微寒。” ③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苦,微寒。”
功效 清肝火,祛风热,杀虫。
主治 目赤肿痛,风瘙身痒,疮疥。 ①《本经》:“主邪气,皮肤中热,风瘙身痒,杀三虫。” ②《别录》:“治恶疮疥风、痔蚀、下部疮。” ③《唐本草》:“捣汁单服,大疗温疠、甘。
”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止金疮血。” ⑤《中药大辞典》:“燥湿清热,杀虫,止血。治风瘙身痒,疮疥,痔疮,金疮出血。” ⑥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清肝火,祛风热,明目,降血压。治眼结膜炎,角膜炎,高血压。”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9~15g;或捣汁服。外用:捣敷患处。。
【临床应用】:
方选和验方 ①灌鼻青葙汁(《太平圣惠方》)治鼻衄日夜不止,眩冒欲死:青葙草不拘多少,捣绞取汁20~40ml,少少灌入鼻中差。
②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痧气:青葙全草、腐婢、仙鹤草各15g。水煎,早,晚饭前服。”
单方应用 ①《泉州本草》:“治下消:青葙子全草30g。青蛙炖服。
” ②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皮肤风热疮疹瘙痒:青葙茎叶,水煎洗患处,洗时须避风。” ③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妇女阴痒:青葙茎叶90~120g,加水煎汁,熏洗患处。” ④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“治创伤出血:鲜青葙叶,捣烂,敷于伤处、纱布包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