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盏菊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918页(1537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水涨菊、山金菊(《福建中草药》),大金盏花(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)。
基源 为菊科金盏菊属植物金盏菊的花、根。金盏菊属全世界20~30余种,产南欧和西亚;中国引种栽培2种,皆入药。
原植物 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.
形态 一年生草本,茎直立,高30~60cm,基部木质,上部可分枝,被腺状柔毛。叶无柄;下部叶叶片匙形;上部叶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倒卵形,长4~9cm,宽1~2.5cm,顶端钝或尖,基部多少抱茎。头状花序单生枝顶,直径2.5~5cm;缘花雌性,结实,舌状,舌片宽4~5mm,顶端有3齿,淡黄色至橙黄色;中央花两性,不育,管状,檐部扩大,具5浅裂,花药基部箭形或有尾,花柱不分枝。瘦果淡黄色或淡褐色,全部内弯,外层的大,长可达5mm,半内弯,背面常有数行皮刺,顶端是内向的长喙,中层的舟状,较宽而小,背面具纵肋和皮刺,边缘具窄翅,内层的小,环状。
无冠毛。花果期4~7月。
(图见《贵州植物志》.第9卷.263页.图版61∶3-7)
生境与分布 原产南欧及西亚北部,现中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,国外各地亦都栽培。
。【生药】:
栽培 宜向阳温暖环境。
对土壤要求不严,以肥沃疏松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。用种子繁殖,于9~10月或3~4月播种。按行株距各25cm开穴,深2~3cm,将种子拌入草木灰或细土后撒于穴内,覆薄土,每亩用种量0.5kg。出苗高7~10cm时间苗,每穴留苗2~3株,多余幼苗可移栽大田。
生长中结合中耕除草,追肥2~3次,用人畜粪水追施。夏、秋高温多湿季节,注意雨后排水,防止根部腐烂。
。【化学】:
花含金盏黄素(Flavochrome)、胡萝卜素、番茄烃(Lycopene)、蝴蝶梅黄素(Violaxanthin)、毛茛黄素(Flavoxanthin)、玉红黄质(Rubixanthin)、挥发油、树脂、粘液质、苹果酸、十五酸、水杨酸、生物碱。根含三萜烯甙类金盏花甙B。
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.第3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0∶397
【药理】:
抗炎作用 金盏菊稀醇提取物局部用药,对巴豆油致小鼠耳炎有抗炎作用,1200μg/耳的剂量抑制率为20%,金盏菊的超临界的二氧化碳提取物抗炎作用较强,75μg/耳即有抗炎作用,1200μg/耳,其抑制率达70.7%。
参考文献 Planta Med 1990;56(6)∶658
【药性】:
性味 淡,平。
功效 根:行气活血。花:凉血,止血。
主治 胃寒痛,疝气,癥瘕,肠风便血。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根30~60g;花10朵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单方应用 ①《福建中草药》:“治胃寒痛、疝气、癥瘕:金盏菊鲜根60~120g(干根30~60g),水、酒煎服。” 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“治肠风便血:金盏菊鲜花10朵,酌加冰糖,水煎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