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浆大戟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957页(1314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乳浆草、奶浆草、烂巴眼(《新华本草纲要》)。
基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乳浆大戟的根。
原植物 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 L.
形态 多年生草本,高15~40cm,有白色乳汁。茎直立,有纵长条纹,下部带淡紫色。短枝或营养枝上的叶密集簇生,条形,长1.5~3cm;长枝或开花的茎上的叶互生,较为稀疏,叶片倒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,先端圆钝微凹或具凸尖。总状花序多歧聚伞状,顶生,通常具5伞梗呈伞状,每伞梗再二~三回分叉;苞片对生,宽心形,顶端短骤凸。杯状花序;总苞顶端4裂;腺体4,位于裂片之间,新月形而两端呈短角状.蒴果无毛;种子长约2mm,灰褐色或有棕色斑点。
花期5~6月,果期6~7月。(图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.第2册.622页.图2973)
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、山沟草地或砂质地上。分布于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及云南。
亚洲其他地区和欧洲也有分布。。【化学】:
含大戟醇、24-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(24-Methylene cycloartanol)、β-香树脂醇、粘霉烯醇(Glutenol)、巨大戟二萜醇-13,20-二苯甲酸酯(Ingenol-13,20-dibenzoate)[1]。
附 地上部分含β-谷甾醇、24-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(24-Methylenecycloartanol)、二十六醇-1、二十九烷、三十一烷[2]。山柰酚-3-β-D-葡萄糖醛酸[3]。吲哚-3-乙酸氧化酶、耐热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抑制物[4],二十五烷、二十八烷、三十烷、三十二烷、三十三烷、生物碱[2]。种子含水分7.81%,脂肪30.85%,蛋白质22.9%,糖2.82%,灰分5.25%,纤维素30.37%[5]。
参考文献 [1] J Nat Prod 1978;41∶193 [2] CA 1968;69∶33521y [3] CA 1971;74∶23103c [4] CA 1964;60∶13571b [5] CA 1929;23∶40919。【药性】:
性味 《滇南本草》:“微寒,苦、辣、麻。有毒。”
功效 利水道,消水肿,杀虫,攻肠胃中积滞。
主治 四肢浮肿,小便不利,疟疾,慢性气管炎;外用治颈淋巴结结核,疮癣瘙痒。
用法用量 全草亦作猫眼草入药,见“猫眼草”条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“全草可代猫眼草入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