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合珍珠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1019页(2289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叶下珠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真珠草、阴阳草(《纲目拾遗》),油柑草(《福建中草药》),日开夜闭(《云南药用植物名录》),杨梅珠草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,夜合草(《福建药物志》),咪使忌(广西壮语)。
基源 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的全草。
原植物 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.
历史 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载:“叶下珠,江西、湖南砌下墙阴多有之。叶亦日开夜合,叶下顺茎结子如粟,生黄熟紫。
俚医云性凉,能除瘴气。
”《纲目拾遗》引《临症指南》云:“珍珠草,一名阴阳草,一名假油柑,此本叶皆有小珠,昼开花,生人家墙脚下,处处有之,癸亥予寓西溪看地,见山野间道旁有小草,叶如槐而狭小,叶背生小珠,如凤仙子大,累累直缀,经霜辄红,询土人皆不识,偶归阅指南始悟此真珠草也,薄暮取视,其叶果闭。”所述应即为本种。
形态 一年生草本,高20~40cm。茎直立,常带红色,分枝倾卧而后上升,具翅状纵棱。叶2列互生,颇似羽状复叶,近无柄;托叶小,披针形;叶片长椭圆形,长0.5~1.5cm,宽0.2~0.5cm,先端斜或有小凸尖,基部偏斜,两面无毛。
花小,单性,雌雄同株,无花瓣;雄花2~3朵簇生于叶腋,萼片6,雄蕊花盘腺体6,分离,与萼片互生,无退化子房;雌花单生于叶腋。蒴果无柄,叶下二列着生,近圆形,赤褐色,表面有小瘤或小凸刺。种子灰褐色,有横槽沟。
花期6~8月,果期9~10月。(图见《江苏植物志》.下册.426页.图1431)
生境与分布 生于坡路旁或林缘草地。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。日本、印度以及中南半岛也有。。【生药】:
栽培 宜温暖向阳环境,宜在土层深厚、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中生长。
用种子繁殖,3~4月播种,按行距33cm左右开沟,深3cm,播幅7~10cm,每亩用种量0.5~1kg。播后用草木灰或细土覆盖,保持土壤湿润。
出苗后,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、补苗,用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追肥2次,注意防治病虫。
采集 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药材主产于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。
鉴别 根茎外表浅棕色,有髓。主根不发达,细根多数,浅灰棕色。茎粗2~3mm,老茎基部灰褐色,茎枝有纵皱,灰棕色、灰褐色或棕红色,质脆易断,断面中空;分枝有纵皱及不甚明显的膜翅状脊线。
叶片薄而小,灰绿色,皱缩,易脱落。
花细小,腋生于叶背下,多已干缩。
有的带有扁圆形赤褐色的果实。气微香,叶味微苦。
贮藏 置干燥通风处。。【化学】:
茎叶含有槲皮素(Quercetin)、紫云英甙(Astragalin)、槲皮甙(Quercitrin)、异槲皮甙(Isoquercitrin)和芸香甙(Rutin)[1]。
另报道叶含酮酸(Ketoacid)、抗坏血酸、蛋白质[2]。全草预试含酚类、三萜类及生物碱样物质[3]。
参考文献 [1] CA 1977;87∶114682a [2] CA 1981;94∶44175f [3] 中草药学.中册.江苏人民出版社, 1976∶593
。【药性】:性味 甘、微苦,凉。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“凉。” 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;“苦,寒。” 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“甘、苦。” ④《中药大辞典》:“甘、苦,凉。” ⑤《中药志》:“甘、微苦,凉。” ⑥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微苦、甘,凉。”
归经 《泉州本草》:“入肺、肝经。”
功效 清热利水,明目,消积。
主治 痢疾,肠炎,传染性肝炎,尿路感染、结石,肾炎水肿,夜盲症,眼结膜炎,小儿疳积,蛇犬咬伤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治小儿疳眼,疳积,煲肉食或煎水洗。治头上生疮仔成堆,痛痒难抵,煎水洗,研末开油搽亦可。” ②《临证指南》:“治小儿诸疳瘦弱,眼欲盲。为末白汤下,或蒸煮鱼肉食。” ③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“治瘴气。” ④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“平肝,退火,明目,治蛇咬伤。” ⑤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“理气消肿。” ⑥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“清肝明目,渗湿利水。治肾炎水肿,尿路感染,尿路结石。
”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15~30g,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
方选和验方 ①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急性肾炎:叶下珠、白花蛇舌草各9g,紫珠草、石韦各15g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” ②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肾盂肾炎:叶下珠、白花蛇舌草各60g,广金钱草30g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10~15天为1疗程。
” ③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肠炎,痢疾,膀胱炎:叶下珠、金银花藤各30g。每日1剂,水煎分2~3次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