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书库 > 中药辞海第二卷

泥鳅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1069页(1954字)

【概况】:

异名 鳛、鳅(《尔雅》),鳅(《本草拾遗》),和鳅(《泉州本草》),鰌(《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》)。

基源 为鳅科泥鳅属动物泥鳅的全体。

原动物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otus(Cantor)

形态 体呈圆柱形,长约15cm,前段略呈圆筒状,后部侧扁,腹部圆。头尖,吻向前突出。口小,下位,呈蹄形。眼小,须5对,吻须1对,上下颌须各2对。鳞极细小,圆形,埋于皮下,侧线鳞150左右,头部无鳞。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前或相对,臀鳍起点在背鳍末端之后,腹鳍短小,尾鳍圆形。体背两侧灰黑色,体部、头部和各鳍上均有许多黑色斑点,尾柄基部有一黑点。

生境与分布 栖于湖泊、池塘、沟渠和水田中,多居于静水底层。除西部高原地区外,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。

。【生药】:

采集 四季捕捉,捕后洗净,剖除内脏阴干研粉,或鲜用。

【化学】:

每500g肉中,含蛋白质17.3g,脂肪67g,碳水化合物4.5g,灰分2.2g(Ca、P、Fe等)。

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.第1册.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3∶144

【药性】:

性味 甘,平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“酸、甘。” ②《医学入门》:“甘,温。” ③《纲目》:“甘,平。”

归经 ①《本草求真》:“入脾。” ②《本草撮要》:“入手太阴经。”

功效 补中气,祛湿邪。

主治 消渴症,阳痿,传染性肝炎,痔疮,疥癣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“煮食治疮癣,通血脉而大补阴分。” ②《医学入门》:“补中,止泄。” ③《纲目》:“暖中益气,醒酒,解消渴。” ④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杀虫。” ⑤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利小便。治皮肤瘙痒,疥疮发痒。”

用法用量 内服:煮食或烧存性入散剂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调敷。。【临床应用】:

方选和验方 ①沃焦散(《圣济总录》)治消渴饮水无度:泥鳅鱼10头(阴干,去头尾,烧灰,碾细为末),干荷叶(碾细为末)。

上2味等份。每服4g,日3候不思水即止。 ②萍鳅膏(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)治急、慢性骨髓炎:鲜萍全草30g,清泥鳅2条。泥鳅用水养24小时,保留体表粘滑物质,洗后用冷开水浸洗1次。将萍、泥鳅一起捣烂敷患处,每日1次,2周为1疗程。 ③《动物脏器食疗验方》:“治肝硬化:泥鳅300g,胎盘2具。将胎盘和泥鳅置烘箱中烤干,共研细末。干燥处贮存。日3次,每次6~10g,温开水送服。1个月为1疗程。” 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湿热皮肤起疹发痒:泥鳅、鱼鳅串、侧耳根、蒲公英。共炖汤服。

” ⑤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疥癣发痒:泥鳅、侧耳根、鱼鳅串、老君须、一枝箭。共炖汤服。”

单方应用 ①《濒湖集验方》:“治阳事不起:泥鳅煮食之。” ②《泉州本草》:“治久疮不愈合:泥鳅醋炙为末,掺患处。” ③《泉州本草》:“治上下肢肌肉隆起外肿痛:泥鳅合食盐、冷饭粒捣敷患处。” ④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急、慢性病毒性肝炎:将活泥鳅放清水内养1天,使其肠内容物排尽,用干燥箱把鱼烘至可以捏碎为度(温度以100℃为宜),研粉后加少量薄荷水和香精矫味。每日服3次,每次6g。小儿酌减,饭后服。

或制成注射液,肌肉注射,每次2ml,每日1~2次。” ⑤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“治刀伤,乳癌:生泥鳅切细片,捣烂加砂糖少许,拌和外敷。” ⑥《临床验方集锦》:“治小儿盗汗:泥鳅鱼90~120g,用热水洗净泥鳅身上粘液,剖腹取出内脏,用适量油煎至黄焦色。加水450ml,煮汤至200ml,用盐调味,服汤。

每日1次,连服3天,鱼肉可同时服下,年龄小者可分次服用。” ⑦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治温病大热、神昏、口干舌燥:小泥鳅5条,1次活吞。” ⑧《常见药用动物》:“治营养不良性水肿:泥鳅150g,大蒜头2个,猛火煮熟服用,连续数次。”

食疗 《泉州本草》:“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:泥鳅炖豆腐食。”

上一篇:泥炭藓 下一篇:泥鳅滑涎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