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书库 > 中药辞海第二卷

草威灵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1252页(2913字)

【概况】:

异名 小黑药、葳灵仙(《滇南本草》),黑根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草灵仙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,铜脚葳灵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,威灵菊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,黑威灵、铁脚威灵(《思茅中草药》),黑根药(四川),乌根草(广西)。

基源 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显脉旋覆花的根。

原植物 显脉旋覆花Inula nervosa Wall.

形态 多年生草本,根茎粗短。

茎直立,高20~70cm,密被疣基长硬毛。叶基渐狭成长柄,叶片椭圆形、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长5~10cm,宽2~3.5cm,顶端稍尖,边缘从中部以上有浅或明显的锯齿,两面被疣基糙毛;上部叶小,无柄。头状花序单生,径1.5~2.5cm,花序梗细长,在枝顶组成伞房状;总苞半球形,长6~8mm,总苞片4~5层,外层稍短,叶质,内层近膜质,顶端紫红色,有柔毛和缘毛;缘花舌状,舌片白色,长8~9mm,线状椭圆形;中央管状花长5~6.5mm,黄色,裂片三角卵形。瘦果圆柱形,长2~2.5mm,有细沟,被绢毛;冠毛白色,糙毛状,长约5mm。花期7~10月,果期9~12月。(图见《中国植物志.第75卷.268页.图版43∶1-9)

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或林下。

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。

印度、不丹、锡金、尼泊尔、越南、缅甸和泰国也有分布。

。【生药】:

采集 秋季采挖根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
【化学】:

根茎含挥发油。主要成分有戊醛、异丁酸、异戊酸、β-水芹烯、桉叶素、芳樟醇、枯醛、橙花醇、百里香酚、α-,β-,表β-檀香烯、α-香柠檬烯、金合欢烯、α-,β-没药烯、γ-榄香烯、橙花叔醇、β-桉醇、棕榈酸等。

参考文献 中国中药杂志 1990;15(8)∶40

【药性】:

性味 辛、苦,温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“辛、苦,温。” ②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“辛、甘,温。” ③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“苦,温。”

功效 通经络,祛风除湿,健胃消食,祛痰止咳。

主治 风湿骨痛,脚气水肿,感冒咳嗽,食滞腹胀,噎膈,胃痛,高热,体虚多汗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胸膈中冷、寒气痛,开胃气,能治噎膈;寒湿伤筋骨,止湿脚气。烧酒煎服,祛脾风。” ②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“补气血,止汗。” ③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“祛风湿,通经络,消积止痛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腰腿痛,胃痛,消化不良,骨鲠喉。

” ④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:“利水除湿,止咳祛痰。治感冒,咳嗽,高热。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9~15g;酒煎或炖肉。。【临床应用】:

配伍应用 ①配寻骨风、千年健、石菖蒲、破故纸,治增生性脊柱炎。

②配独活、寄生、木瓜,治风湿性关节炎。 ③配吴茱萸、香白芷、广陈皮,治肚腹冷痛、腹胀。

方选和验方 ①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寒冷攻心,面寒背寒,肚腹冷痛,腹胀:草威灵、香白芷各9g,赤地榆12g,杏叶防风、茶匙草各15g,吴茱萸6g,过山(酒炒)3g。用酒1000ml煎,每服30ml。

” ②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背寒痛不可忍:葳灵仙9g,夏枯草2g。煎汤冲白酒服。” ③湖北中医杂志 1984;(2):“治增生性脊柱炎:葳灵仙、寻骨风、膝、前胡、石菖蒲、石楠藤、白鲜皮、白伸筋、五加皮、破故纸、千年健各30g,肉桂、附片、制台乌、生石膏、土鳖虫、甘草各15g,杜仲、黄芪、山药、毛姜、当归、续断、熟地各60g。同浸于白酒2500ml中7天,每次服15ml,1日服3次,1个月为1疗程。

” ④陕西中医 1985;(4):“治骨质增生症:葳灵仙、木瓜、当归、白芍各15g,甘草、五加皮各6g。颈椎骨质增生加羌活10g,腰椎增生加川断20g,跟骨增生加牛膝10g。水煎服。” ⑤新中医 1984;(10):“治跟骨骨刺:葳灵仙、楮实子、鞭草、苏木、海带、皂角刺、蒲公英、延胡索、汉防己各60g,地鳖虫40g,五灵脂、白芥子、制草乌、三棱各30g。加水煮沸,煎3~5分钟。葱根60g洗净,放脚盆内,加醋100m1,将煎好的药汁连药渣一起倒进加有醋、葱根的脚盆内,趁药液温热时,把患足放进药内浸泡30~60分钟,浸后揩干。每天浸2次,药液可煎后再用,每剂药可浸2天。” ⑥中医杂志 1986;(2):“治小儿斜颈:草威灵12g,伸筋草10g,王不留行、丹参、茯苓各6g,防风、炙甘草、桂枝各3g。水煎服。日1剂” ⑦中医杂志1986;(4):“治颌下腺结石:葳灵仙、连钱草各30g,杖、牛蒡子、苓各15g,连翘、夏枯草、制半夏、制蜈蚣各10g,生内金3g。水煎分3次服,日1帖。” ⑧中医杂志 1991;(8):“治返流性食道炎,该病以吐酸苦水、胸骨后疼痛、吞食热烫食物痛甚为主症:葳灵仙30g,白芍20g,白及15g,枳实12g。水煎频频含咽之,每日1~2剂。

” ⑨中医杂志 1991;(8):“治慢性咽炎,中医属‘梅核气’、‘喉痹’范畴,以咽干、咽痛、咽胀、咽部异物感为主症:葳灵仙、法半夏、川厚朴、苏子、茯苓、桔梗、木蝴蝶、生姜、甘草各适量。水煎分2~3次服,日1剂。”

单方应用 ①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脚湿气,脚边肿痛,经络痛,步履艰难:葳灵仙9g,点水酒服。” ②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伤食,结滞胃中不消,日久面黄肌瘦,胸膈膨胀,乍寒乍热,时作泄泻,肢体困倦:葳灵仙9g加糖9g,点水酒服之。” ③新中医 1974;(5):“治慢性胆囊炎:葳灵仙30g。水煎,分2次服,10天为1疗程。”

食疗 ①《贵州民间草药》:“治头晕盗汗:葳灵仙60g,炖肉或煎蛋吃。” ②《贵州民间草药》:“治冷汗不止:葳灵仙90g,蒸鸡蛋或瘦肉吃。” ③葳灵仙酒(《实用中药手册》)治风湿痹痛,痛经,闭经,具有通经止痛,祛风除痹的作用:葳灵仙30g。

浸酒服,每次约服葳灵仙3~5g含量之酒,食前服。。【医药家论述】:

中医杂志 1991;(8):“葳灵仙性温、味辛苦,有小毒,功能祛风湿、通经络,消痰涎,散癖积,临床多用于治疗痛风,顽痹,腰膝冷痛,脚气,疟疾,癥瘕积聚,诸骨鲠咽等病症。笔者常以此为主药,取其能消善走之性,用于治疗慢性咽炎,其痰气交阻型及阴虚火类型皆以葳灵仙为主药。又治疗返流性食道炎等病,疗效满意。”

上一篇:草柏枝 下一篇: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