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书库 > 中药辞海第二卷

荞麦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1269页(3166字)

【概况】:

异名 乌麦、莜麦(《日用本草》),花荞、甜荞(《纲目》),净肠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荞子(《草木便方》)。

基源 为蓼科荞麦属植物荞麦的种子。荞麦属全世界约有15种;中国约8种,2种入药。

原植物 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

历史 宋《嘉祐本草》始着录,明《纲目》载:“荞麦,南北皆有,立秋后下种,八月收刈,性最畏霜,苗高一二尺,赤茎绿叶,如乌桕树叶,开小白花,繁密粲粲然,结实累累如蹄,实有3棱,老则乌黑色。”所述为本种。

形态 一年生草本,茎直立,分枝光滑,红色,稀是乳头状突起,高40~110cm。叶互生,心状三角形或三角状箭形,有的近五角形,长2.5~5cm,宽2~4cm,先端渐尖,下部裂片圆形或渐尖,基部近心形或戟形;叶脉被乳突状突起;下部叶有长柄,上部叶无柄;托鞘膜质,短筒状,早落;总状伞房花序腋生或顶生,短而密集成簇;花梗长;花白色或淡粉红色,具细长的小花梗,基部有小苞片;花被深5裂,裂片卵形或椭圆形;雄蕊8;花柱3,柱头头状,子房1室,具3棱。

瘦果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,先端渐尖,具3棱,棕褐色,光滑;花果期7~8月。(图见《中药大辞典》.1595页.3311条图)

生境与分布 本种全中国均有分布和栽培。亚欧、北美均广泛栽培。

。【生药】:

栽培 宜温和湿润气候,耐寒,适应性较强。

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以砂质壤土为佳。用种子繁殖,于3月下旬~4月上旬播种,点播,行距66cm,株距33cm,深3~4cm,每穴播种子4~5粒,每亩用种量1kg。

播后覆薄土,稍加镇压,保持土壤湿润。

或在秋季采挖根茎时,将带有芽的根茎作种用,截成小段后穴栽,每穴栽1~2段,栽植密度同种子直播。

也可进行扦插繁殖。种子出苗后,结合松土除草,逐次间苗定苗,每穴留壮苗1~2株。

定苗后,用人畜粪水追肥1~2次。现蕾前摘除花轴。

早春时,需除去过密萌蘖。虫害蚜虫,用40%乐果乳油200倍液喷杀。

采集 霜降前后种子成熟时收割,打下种子,晒干。。

【化学】:

含槲皮素、槲皮甙、金丝桃甙、芦丁、邻位和对位-β-D葡萄糖-O-苄胺(o-,p-β-D-Glucopyranosyloxybenzylamine)、荞麦碱(Fagomine)等。

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.第3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0∶19

【药理】:

荞麦水提取物的透析外液(BWD)中存在着抑制透析内液(BWMD)所致的Ⅰ型过敏反应的半抗原样物质。

参考文献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3;5∶40

【药性】:

性味 甘,凉。
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“酸,微寒。” ②《嘉祐本草》:“甘,平寒。” ③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甘,温。”

归经 脾、胃,大肠经。

①《得配本草》:“足太阴、阳明经。” ②《本草求真》:“肠,胃。” ③《本草再新》:“脾、肺经。”

功效 开胃宽肠,下气消积,消肿毒。

主治 绞肠痧,肠胃积滞,慢性泄泻,噤口痢疾,白浊白带,赤游丹毒,痈疽发背,瘰疬,汤火灼伤。 ①《纲目》:“降气宽肠,磨积滞,清热肿风痛,除白浊白带,脾积泄泻。” ②孟诜:“实肠胃,益气力,续精神,能炼五脏滓秽。” ③《本草备要》:“解酒积。” ④《安徽药材》:“治淋病。” ⑤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:“可收敛冷汗。”

用法用量 内服: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掺或调敷。

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禁用。 ①《千金·食治》:“荞麦食之难消,动大热风。” ②《本草图经》:“荞麦不宜多食,亦能动风气,令人昏眩。” ③《本草品汇精要》:“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。” ④《医林纂要》:“荞,春后食之动寒气,发痼疾。” ⑤《得配本草》:“脾胃虚寒者禁用。”。【临床应用】:

方选和验方 ①《纲目》:“治颈项瘰疬:荞麦(炒、去壳)、海藻、白僵蚕(炒、去丝)等份为末。白梅浸汤,取梅肉减半,和丸绿豆大,每服60~70丸,食后临卧米饮下,日5服,其毒当从大便泄去。若与淡菜同服更好,淡菜生于海藻上,亦治此也。忌豆腐、、羊、酒、面。” ②《本草撮要》:“治脚鸡眼:荞麦(研末)、荸荠汁。2味同调,敷鸡眼上。” ③《仁斋直指方》:“治痈疽发背,一切肿毒:荞麦面、硫黄各60g,为末。井华水作饼晒收。每用1饼,磨水敷之。

” ④《中华进补大全》:“治男子白浊,女子赤白带下:荞麦(炒焦为末)250g,鸡蛋清适量。二物和成小丸如梧子大,每服50~60丸,盐汤送服。”

单方应用 ①《简便单方》:“治绞肠痧痛:荞麦面适量炒黄,水煮服。” ②《兵部手集方》:“治小儿油丹赤肿,荞麦面醋和敷之。” ③《奇妙良方》:“治烫伤:荞麦面炒黄,水调敷。” ④《仁斋直指方》:“治疮头黑凹:荞麦面煮食之。” ⑤《坦仙皆效方》:“治噤口痢疾:荞麦面6g,砂糖水调服。”

食疗 《中华进补大全》:“治肠胃积滞,慢性腹泻:荞麦面作饭,连吃3~4次。”。【医药家论述】:

李时珍《纲目》:“荞麦最降气宽肠,故能炼肠胃滓滞,而治浊、滞、泄痢腹痛上气之疾。气盛有湿热者宜之。若脾胃虚寒人食之,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,非所宜矣。孟诜云,益气力者,殆未然也。按杨起《简便方》云,肚腹微微作痛,出即泻,泻亦不多,日夜数行者,用荞麦面一味作饭,连食三四次即愈。予壮年患此二月,瘦怯尤甚,用清食化气药,俱不效,一僧授此而愈,转用皆效,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矣。《普济》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,亦用之。” ②黄宫绣《本草求真》:“荞麦,味甘性和而寒,能降气宽肠,消积去秽,凡白带、白浊、泄痢、痘疮溃烂、汤火灼伤、气盛湿热等症,是其所宜。且炒焦热水冲服,以治绞肠痧腹痛;醋调涂之,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;盖以味甘入肠,性寒泻热,气动而降,能健五脏滓滞,皆炼而去也。

若使脾胃虚弱,不堪服食,食则令人头晕。

” ③王孟英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荍麦,罗面煮食,开胃宽肠,益气力,御风寒,炼滓秽、磨积滞,与芦菔同食良,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,芦菔能制之也。” ④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“《本草》言荞麦能炼五脏滓秽,结言一年沉积在肠胃者,食之亦消去也。” ⑤吴其浚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“荞麦,《嘉祐本草》始着录,字或作荍。然荍为荆葵,非此麦也。一名乌麦,北地夏旱则种之,霜迟则收,南方春秋皆种。性能消积,俗呼净肠草,又能发百病云。

” ⑥高一聪《中华进补大全》:“荞麦,据近代研究,含有红色荧光色素,可对人体产生对光敏感症(即荞麦病),如耳、鼻等处发炎肿胀,还可产生结合膜炎、咽炎、支气管炎等症,故不宜多食。”

上一篇:茱苓草 下一篇: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