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石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1756页(1411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石(《纲目》),白姜石(《崔氏方》)。
基源 姜石为碎屑岩类钙质结核及黄土小僧(黄土中结核)。主要由方解石、石英、粘土矿物组成。
历史 姜石最早记载于《新修本草》。李时珍谓:“姜石以形名。”苏恭曰:“姜石所在有之,生土石间,状如姜,有五种,以色白而烂不碜者良,齐州历城(今山东历城县一带)东者好,采无时。”所述与现今的“姜石”产状、形态等符合。
形态 钙质结核及黄土小僧是含于黄土层中,形状怪异,无明显层理,具多孔性。主矿物为方解石,次为石英,并含少量粘土矿物。
由于产地不同,各矿物含量比亦有异。浅土黄色;条痕白色或浅黄白色。体重,质坚。遇稀盐酸即发生泡沸。
产状 钙质结核和黄土小僧产于黄上层中;黄上层中钙质经雨水或壤中水、地下水淋滤形成,或沉积当时粉沙级物质局部集中,形成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、整体仍以粘土为主要组分多矿物集合体。
产地 河北邢台、山西。江苏南京亦产少量。。【生药】:
采集 从深层黄土中挖出,除去表面泥土,晒干。
鉴别 姜石呈不规则块状,表面具浅凹凸不平,并具裂隙;有的形状似生姜。浅上黄色或浅灰色。体重,质坚,易砸碎,断面较粗糙,呈颗粒状。具有上腥气,味淡。
加工炮制 古代炮制品有姜石粉和煅姜石。 ①姜石 粉将姜石捣研,水飞过。以浓米泔浸7日晒干捣碎,水飞过。 ②煅姜石 取粗理黄石,如鹅卵大,猛烈火烧令赤,内(酽)醋中,因有屑落醋里;频烧,淬石至尽,取屑曝干,捣碎。”
贮藏 置干燥处。。
【化学】:
主含碳酸钙CaCO3。尚含有微量Pb、Zn、Cu、Ni、Cr、Co、Sn、Ga、Ti、Mn、Be、Ca、Fe、Al、Ba、Mg等元素。
参考文献 中国矿物药.地质出版社,1988∶184
【药性】:
性味 咸,寒。
功效 清热解毒,软坚利水。
主治 食道癌,霉菌性阴道炎,黄水疮,胃溃疡,婴儿单纯性消化不良。
《新修本草》:“热豌豆疮,疔毒等肿。”
用法用量 内服:入丸剂。
外用:调敷。。
【临床应用】:
方选和验方 ①《崔氏方》:“治丁疮肿痛:白姜石末,和鸡子清敷之,干即易,丁自出,神效。” ②《洁占保命集》:“治产后胀冲气噎:蛎石、代赭石等份,为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30~50丸,醋汤下。” ③《千金方》:“治通身水肿:姜石烧赤,纳黑牛尿中,热服,日饮200ml。”
注 据有关资料记载华北、西北民间自采姜石治疗胃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