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书库 > 中药辞海第二卷

蚕茧草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1904页(768字)

【概况】:

异名 红蓼(浙江),蓼子草(四川)。

基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蚕茧蓼的全草。

原植物 蚕茧蓼Polygonum japonicum Meissn.

历史 《纲目》引《证类本草》:蚕茴草,始见《本草拾遗》并记述,“味辛平,无毒,主蚕及诸虫咬人,如蚕类,恐毒入腹,煮汁服之,生捣敷疮,生湿地,如蓼大,茎赤,花白。”所述类似本品。

形态 多年生草本,高达1m,根状茎,匍匐横走。

茎直立,无毛或有贴伏刚毛,节处略膨大。单叶互生,具短柄,叶片披针形,长6~12cm,宽1~2cm,两端窄尖,两面有伏毛及腺点,或仅边缘及腺上有毛;托叶鞘长筒状,膜质,脉明显,有细裂状长喙毛,较筒部稍短,长8~15mm。

花白色或淡红色;穗状花序项生,细长圆形,长5~12cm,花被5片,长3~6mm;雄蕊5个,子房上位,卵形,花柱2~3。瘦果椭圆状卵形,长2~2.5mm,包于宿存的花被内。

花期8月,果期9月。(图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.上册.508页.图1800)

生境与分布 常野生于山坡草丛中。

分布于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四川等省。朝鲜、日本也有分布。

。【生药】:

采集 开花期采收全草。

【药性】:

性味 《本草拾遗》:“味辛,平。”

主治 《本草拾遗》:“主蚕及诸虫咬人,恐毒入腹,煮汁服之。生捣敷疮。”

上一篇:蚕茧 下一篇:蚕茧眼药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