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萆薢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2223页(1589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黄萆薢(浙江、福州),萆薢(湖南)。
基源 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。
原植物 正品粉萆薢为粉背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.f.var.hypoglauca(Palib.)Pei et Ting(D.hypoglauca Palib.),又名土黄连(浙江),黄姜(浙江、湖南、广西)。另有一种纤细薯蓣Dioscorea gracillima Miq.在浙江昌化也作萆薢用。
历史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。
最早载于《本经》,列为中品。《别录》载:“萆薢一名赤节,生真定山谷。”《纲目》列入草部蔓草类。《图经本草》载:“今河、陕、汴东、荆、蜀诸群有之。根黄白色,多节,三指许大,苗叶俱青,作蔓生,似山芋,今成德军所产者根亦如山芋,体硬,其苗叶引蔓,叶似荞麦,子三棱……”,所绘之成德军萆薢(成德军即今河北正定县)系薯蓣科植物,根据其分布区来看,应是穿龙薯蓣。另附有兴元府萆薢和邛州萆薢两图,则是百合科菝葜属(Smilax L.)植物。
在《纲目》上也绘有一图,似薯蓣科植物,与《图经本草》的成德军萆薢较符合,并指出当时有人以土茯苓属(菝葜属)植物来混作萆薢是错误的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中的萆薢条下有二图,所绘皆是菝葜属植物。
因此,古代本草所记载的萆薢包括了薯蓣科和百合科菝葜属植物。
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。
根茎横走,分枝,竹节状,断面黄色,有许多细长须根。
茎左旋,无毛,有时密生黄色柔毛。
单叶互生,叶片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,顶端渐尖,边缘波状或近全缘,新鲜时深绿色,背面灰白色,沿叶脉及叶缘有黄白色硬毛,有些植株边缘呈半透明干膜质,叶片压干后通常呈黑色或灰棕色。雌雄异株;雄花序穗状,有时花轴延长,分枝,呈圆锥状,雄花能育雄蕊3,与3枚退化雄蕊互生,雄蕊开放后,药隔宽约为花药的一半。
蒴果三棱形,大小变化较大,两端平截,顶端与基部通常较宽。种子着生于中轴中部,成熟时四周围有薄膜状翅。
花期5~8月,果期6~10月。(图见《中国植物志》.第16卷.第1分册.71页.图版19∶10-13)
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~1300m山腰陡坡或水沟阴处的混交林缘或疏林下。
分布于河南南部、安徽南部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北部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北部、广西东部。
纤细薯蓣又名癞虾蟆,最早出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谓:“癞虾蟆产南康庐山,赤根细颈,大如指,青茎蔓生。近根四叶对生,极似玉簪花叶而小……细如粟米成穗,开五瓣,小黄花……。”根据形态描述、分布及附图,应是本种。
纤细薯蓣与粉背薯蓣不同之处在于:根茎竹节状,呈类圆柱形,具有细密的纹理,表面常残留有茎枯萎后的疤痕,形如圆盘状。叶片干后不变黑,边缘有时有明显的啮蚀状,成熟花药药隔不变宽。
花期5~8月,果期6~10月。(图见《中国植物志》.第16卷.第1分册.71页.图版19∶1-5)生于海拔200~2200m山坡疏林下,较阴湿的山谷或河谷地带。
分布于安徽南部、浙江、福建北部、江西、湖北西南部、湖南东部。。
【药性】:
性味 根状茎:苦,平。
功效 祛风,利湿。
主治 尿路感染,小便浑浊,乳糜尿,白带,风湿性关节痛,腰膝酸痛。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6~9g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