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决明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二卷》第2284页(1537字)
【概况】:
异名 马蹄螺(《中国动物药》)。
基源 为马蹄螺科凹螺属动物黑凹螺、绣凹螺。药用其贝壳。
原动物 黑凹螺Chlorosloma nigerrima(Gmelin),又名马蹄子(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)。
绣凹螺Chlorosloma rusticum
形态 黑凹螺 贝壳呈塔形。
壳质厚而结实。一般壳高约24mm,壳宽与壳高略相等。螺层6层,壳顶3层很小,下面3层宽度骤然增大。缝合线细而清晰。
壳顶乳突状,较光滑。
壳面一般较平直,但在次体螺层则常显膨胀。生长纹细波状,放射肋细密,与生长纹交叉而行。壳表面灰黑色。
壳基部较平整,有纵走的灰黑色条纹和自壳面引伸而来的肋痕。壳内面银白色,有珍珠光泽。壳口斜,内面有数条环行的细褶襞。
内唇斜,呈“U”字形,中部延伸成白色的胼胝,基部有钝齿1~2枚。
厣角质,圆形,褐色,多旋,核在中央。脐孔深,部分被内唇之胼胝所掩盖,致变得很小,周缘灰白色。
生境与分布 为亚热带种。生活于潮间带中、下区的岩石间。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
锈凹螺 壳为圆锥形。壳质坚实而厚,螺层约6层,自上而下迅速增大。露于外面的螺层略呈隆起状。
缝合线显着。壳塔较高,呈圆锥的突起。
壳顶通常呈破蚀状态,很少有保存完整的。体螺层不膨大。壳底平,与体螺层相交成70°角。贝壳表面自壳顶向下的各层都具有很显着的斜行肋线,尤以在体螺层外面者最为显着。
生长线细密,清晰可辨,与斜的放肋成十字形交叉。壳面为黄褐色,具有斜形的棕色带,位于斜行的肋线上。
壳的内面为灰白色,具有珍珠光泽。壳口斜,呈马蹄形。外唇简单而薄,具有一个褐色与黄褐色相间的镶边;内唇厚,上方脐孔伸出一白色遮缘,下方向壳口伸出1或2个白色齿。厣为角质,形圆而薄,棕红色,具有一银色边缘,核位于中心,有多数微细的同心环纹。
脐孔圆形,大而深,在脐孔的周围常有一圈白色带环绕之。一般壳高为23mm,宽25mm。大者壳高可达25.7mm。
生境与分布 为亚热带种,生活在潮间带下区至潮下带20m深的岩石上。
以藻类为食。分布于渤海、黄海、东海及南海。
。【生药】:
采集 随时捕捉,捕后去肉洗净,清水浸泡1周,晾干。
【化学】:
贝壳含碳酸钙、磷酸钙。
还含精氨酸、天门冬氨酸、谷氨酸、甘氨酸、丙氨酸等14种氨基酸。其中有13种与石决明相同。
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.第2册.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3:18。
【药性】:
功效 平肝潜阳,滋补肝肾。
主治 高血压,头痛,头晕,慢性肝炎等。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15~25g。
。【临床应用】:
单方应用 《中国动物药》:“①治高血压,头晕头痛:海决明100g,加水1200ml,煎成约400ml;取渣再加水800ml,煎成约300ml,合并两次煎液,浓缩至400ml,分2次服。 ②治高血压,慢性肝炎:海决明50g,加水1000ml,煎至800ml,再加桑寄生、钩藤各15g,煎至约300ml,分2次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