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陈五苓散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《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》第1327页(1000字)

【方源】:

《金匮》卷中。

【异名】:

茵陈散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、五苓茵陈散(《准绳·伤寒》卷四)、五苓散(《伤寒大白》卷三)、茵陈五苓汤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)。

【组成】:

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

【用法】:

上药和,先食饮方寸匕,一日三次。

【功用】:

①《医门法律》:润气分燥热。②《冯氏锦囊秘录》:清热祛湿。

【主治】:

湿热黄疸,湿重于热,小便不利,烦渴。

①《金匮》:黄疸病。②《医学正传》引《活人书》:伤寒或伏暑发黄,小便不利,烦渴。③《峰》:因病未除,忽然一身面目悉黄,如橘子色,由瘀血在里,或因大热,以冷水洗之,湿热相搏,熏蒸肌肉,谓之黄疸。④《冯氏锦囊秘录》:酒积黄疸,小便不利。⑤《笔花医镜》:阴黄,小便不利。

【方论选录】:

①《医方考》:茵陈,黄家神良之品也,故诸方多用之;苓、泽泻、茯苓、白术味淡,故可以导利小水;官桂之加,取有辛热,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积之处。②《古今名医方论》:罗东逸曰,治酒积黄疸,盖土虚则受湿,湿热乘脾,黄色乃见。茵陈专理湿热,发黄者所必用也;佐以五苓,旺中州,利膀胱;桂为向导,直达热所,无不克矣。

【临证举例】:

①黄疸 《本事》:有一家病伤寒七八日,身体洞黄,鼻目皆痛,两髀及项颈腰脊强急,大便涩,小便如金。予曰:脉紧且数,脾元受湿,暑热蕴蓄于太阳之经,宿谷相搏,郁蒸而不得散,故使头面有汗,至颈以下无之;若鼻中气冷,寸口近掌,无脉则不疗。急用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,数服愈。②传染性肝炎 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(1959;2∶22):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传染性肝炎3例,肝功能均转为正常,黄疸指数迅速下降。其中一例肝功能损坏较严重,故恢复时间较长。治疗过程无副作用,肝脏肿大及消化系统症状逐步消失,精神恢复迅速。

【备考】:

本方方名,《外台》引作“茵陈蒿五苓散”。

上一篇:茵陈蒿汤 下一篇:茵陈玉露饮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