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痰茯苓丸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《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》第1238页(1452字)
【方源】:
《百一》卷五引《全生指迷方》。
【异名】:
茯苓丸(《妇人良方》卷三)、消痰茯苓丸(《直指》卷十八)、指迷茯苓丸(《玉机微义》卷四)、千金指迷丸(《医学入门》卷七)、世传茯苓丸(《准绳·女科》卷二)、茯苓指迷丸(《不居集》上集卷十七)、指迷丸(《金鉴》卷四十一)。
【组成】:
茯苓一两 枳壳(麸炒,去瓤)半两 半夏二两 风化朴消一分
【用法】:
上为细末,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以生姜汤送下。
【功用】:
①《医学入门》:潜消痰积。②《中医治法与方剂》:燥湿导痰。
【主治】:
痰浊内阻,手臂酸痛或抽掣,不能举物,肢体麻木,眩晕,梅核气,癔病,及妇人产后发喘,四肢浮肿。
①《百一》引《指迷方》:臂痛不能举手,或左右时复转移,由伏痰在内,中脘停滞,脾气不流行,与上气搏,四肢属脾,滞而气不下,故上行攻臂。其脉沉细。②《准绳·女科》:手臂抽牵或战掉不能举物。及脾气虚弱,痰邪相搏,停伏中脘,以致臂内筋脉挛急而痛。③《法律》:妇人产后发喘,四肢浮肿。④《中医治法与方剂》:痰浊内阻的眩晕及颠疾。
。【宜忌】:《医方论》:非大实者不可轻投。
【方论选录】:
①《医方考》:半夏燥湿,茯苓渗湿,湿去则饮不生;枳实削坚,风化消软坚,坚去则痰不固。
②《成方便读》:方中以半夏化其痰,茯苓行其湿,枳壳破其气,而以姜汁开之,芒消下之,用法之周到,佐使之得宜,其痰有不去者乎。③《中医治法与方剂》:本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,加枳壳和风化消而成。小半夏汤为着名的燥湿祛痰,降逆止呕剂。本方用之以燥湿浊而祛痰涎,配枳壳调畅气机,气行则痰湿亦行;又以茯苓利水渗湿,导水湿痰浊从前阴而出;风化消软坚涤痰,导痰浊从大便而出,共呈燥湿行气,消解顽痰功效。
。【临证举例】:
①手臂抽掣 《百一》引《指迷方》:累有人为痰所苦,夜间两臂常若有人抽牵,两手战灼,至于茶盏亦不能举,只以此药治之,皆随服随愈。
②肢体麻木 《四川中医(1984;4∶48):冯某,女,50岁,右侧腓肠肌外缘麻木三个月,面积约有4×6cm。查患者舌象正常,脉滑实,乃痰客经络,血脉失养所致,疏方指迷茯苓丸,服12剂获验。③梅核气 《四川中医》(1984;4∶48):赵某,女,36岁,咽嗌不适半年,如物堵塞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。
经耳鼻咽喉科检查无异常,脉滑,苔白,遂断为“梅核气”,方投指迷茯苓丸,服10剂后病愈。④癔病 《河北中医》(1984;4∶47):陈某某,女,46岁,因家务事发生口角后,遂至精神抑郁,烦躁易怒,寡言少语,食欲减退,呕吐痰涎,时而胡言乱语,曾用西药氯丙嗪、谷维素、安定等不效。患者表情淡漠,语无伦次,舌质淡,苔白厚腻,脉滑数,自感胸中有物堵塞。
此留饮为患,疏指迷茯苓丸方加减:茯苓12克、枳壳12克、半夏9克、芒消12克、远志12克、石菖蒲12克、生姜3片,进2剂,大便通利;诸症遂减,食欲有增。后减芒消为9克,继进3剂而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