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中丸

书籍: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 更新时间:2018-09-25 19:52:50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《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》第1647页(1780字)

【方源】:

《伤寒论》。

【异名】:

四顺理中丸(《千金》卷二)、白术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七一)、调中丸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卷下)、大理中丸(《得效》卷五)、顺味丸(《普济方》卷一五九)、人参理中丸(《疠疡机要》卷下)。

【组成】:

人参 干姜 甘草(炙) 白术各三两

【用法】: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子黄许大。

以沸汤数合,和一丸,研碎,温服之,日三次,夜二次。腹中未热,益至三四丸。

。【功用】:

温中祛寒,补气健脾。

①《局方》:温脾暖胃,消痰逐饮,顺三焦,进饮食,辟风、寒、湿、冷邪气。②《直指》:补肺止寒咳。③《伤寒论章句》:温补中土。④《饲鹤亭集方》:分理阴阳,安和胃气。

。【主治】:

脾胃虚寒,自利不渴,呕吐腹痛,不欲饮食,中寒霍乱,阳虚失血,胸痹虚证,病后喜唾,小儿慢惊。

①《伤寒论》:霍乱,头痛发热,身疼痛,寒多不用水者;大病瘥后,喜唾,久不了了,胸上有寒。②《外台》引《崔氏方》:三焦不通,呕吐不食,并霍乱吐逆下痢,及不得痢。

③《局方》:中焦不和,脾胃宿冷,心下虚痞,腹中疼痛,胸胁逆满,噎塞不通,呕吐冷痰,饮食不下,噫醋吞酸,口苦失味,怠惰嗜卧,全不思食;伤寒时气,里寒外热,霍乱吐利,心腹绞痛,手足不和,身热不渴,及肠鸣自利,米谷不化。

④《圣济总录》:小儿胎寒腹痛,躽啼下利。

⑤《阎氏小儿方论》:小儿吐痢不渴,米谷不化,手足厥冷。⑥《医方类聚》引《简易方》:妇人新产,五内俱虚,血脉未定,及产后腹痛作泻。

⑦《卫生宝鉴·补遗》:胃虚寒,蛔上入膈,吐蛔。⑧《景岳全书》疟疾,瘴气、瘟疫,中气虚损,久不能愈,或中虚生痰。

⑨《证治汇补》:阴黄为病。

⑩《张氏医通》:胸痹,心胸痞气。

。【宜忌】:

《外台》:忌桃、李、雀肉、海藻、菘菜。

【方论选录】:

①《伤寒明理论》:心肺在膈上为阳,肾肝在膈下为阴,此上下脏也。

脾胃应土,处在中州,在五脏曰孤脏,属三焦曰中焦,自三焦独治在中,一有不调,此丸专治,故名曰理中丸。人参味甘温,《内经》曰: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。缓中益脾,必以甘为主,是以人参为君;白术味甘温,《内经》曰:脾恶湿,甘胜湿。温中胜湿,必以甘为助,是以白术为臣;甘草味甘平,《内经》曰:五味所入,甘先入脾,脾不足者,以甘补之。

补中助脾,必先甘剂,是以甘草为佐;干姜味辛热,喜温而恶寒者,胃也,胃寒则中焦不治,《内经》曰:寒湿所胜,平以辛热。散寒温胃,必先辛剂,是以干姜为使。

②《医方考》:寒者温之,故用干姜之辛热;邪之凑也,其气必虚,故用人参、白术、甘草之温补。③《伤寒附翼》:太阴病,以吐利腹满为提纲,是遍及三焦矣。然吐虽属上,而由于腹满;利虽属下,而由于腹满,皆因中焦不治,以致之也。

其来由有三: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,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,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,总不出于虚寒,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,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。故用白术培脾土之虚,人参益中宫之气,干姜散胃中之寒,甘草缓三焦之急也。且干姜得白术,能除满而止吐;人参得甘草,能疗痛而止利,或汤或丸,随机应变,此理中确为之主剂欤。

夫理中者,理中焦,此仲景之明训。④《古方选注》:理中者,理中焦之气,以交阴阳也。上焦属阳,下焦属阴,而中焦则为阴阳相偶之处。仲景立论,中焦热则主五苓以治太阳;中焦寒,则主理中以治太阴,治阳用散,治阴用丸,皆不及于汤,恐汤性易输易化,无留恋之能,少致和之功耳。

人参、甘草甘以和阴也,白术、干姜辛以和阳也,辛甘相辅以处中,则阴阳自然和顺矣。

【临证举例】:

喜唾 《南雅堂医案》:大病初愈,元气虚而未复,脉沉迟无力,喜唾,乃胃中虚寒,津液不主收摄,若遽以汤剂峻补,久虚之体恐非所宜,须以丸药温之为合,以理中丸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