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黄汤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《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》第1760页(1990字)
【方源】:
《伤寒论》。
【异名】:
麻黄解肌汤(《外台》卷一引《深师方》)。
【组成】:
麻黄三两(去节) 桂枝二两(去皮) 甘草一两(炙) 杏仁七十个(去皮尖)
【用法】:
上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。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。
【功用】:
①《景岳全书》:峻逐阴邪。②《方剂学》: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。
【主治】:
外感风寒,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,无汗而喘,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脉浮而紧。
现用于流行性感冒、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某些皮肤疾患等具有上述症状者。
①《伤寒论》:太阳病,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,无汗而喘者;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;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者。②《准绳·类方》:肺脏发咳嗽而喘急有声,甚则唾血。③《金鉴》:风寒湿成痹,肺经壅塞,昏乱不语,冷风哮吼者。
。【方论选录】:①《金镜内台方议》:麻黄味苦辛,专主发汗,故用之为君;桂枝味辛热,以辛热之气佐之散寒邪,用之为臣;杏仁能散气解表,用之为佐;甘草能安中,用之为使。
《经》曰:寒淫于内,治以甘热,佐以辛苦是也。先圣配此四味之剂,以治伤寒者,乃专主伤寒脉浮紧,恶寒无汗者之所主也。若脉微弱自汗者,不可服此也。
②《医方考》:麻黄之形,中空而虚,麻黄之味,辛温而薄;空则能通腠理,辛则能散寒邪,故令为君。
佐以桂枝,取其解肌;佐以杏仁,取其利气;入甘草者,亦辛甘发散之谓。③《伤寒来苏集》:麻黄色青入肝,中空外直,宛如毛窍骨节状,故能旁通骨节,除身疼,直达皮毛,为卫分驱风散寒第一品药。
然必藉桂枝入心通血脉,出营中汗,而卫分之邪得尽去而不留,故桂枝汤不必用麻黄,而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。杏为心果,温能散寒,苦能下气,故为驱邪定喘之第一品药。
桂枝汤发营中汗,须啜稀热粥者,以营行脉中,食入于胃,浊气归心,淫精于脉故尔;麻黄汤发卫中汗,不须啜稀热粥者,此汗是太阳寒水之气,在皮肤间,腠理开而汗自出,不须假谷气以生汗也。④《古方选注》:麻黄汤,破营方也。试观立方大义,麻黄轻清入肺,杏仁重浊入心,仲景治太阳初病,必从心营肺卫入意也。分言其功能,麻黄开窍发汗,桂枝和阳解肌,杏仁下气定喘,甘草安内攘外,四者各擅其长,有非诸药之所能及。
兼论其相制七法,桂枝外监麻黄之发表,不使其大汗亡阴;甘草内宁麻黄之出汗,不使其劫阴脱营;去姜、枣者,姜性上升,又恐碍麻黄发表;枣味缓中,又恐阻杏仁下气。辗转回顾,无非欲其神速,一剂奏绩。
若喜功屡用,必不戢而召亡阳祸矣。故服已又叮咛不须啜粥,亦恐有留恋麻黄之性也。
。【临证举例】:
①伤寒吐血 《名医类案》: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,吐血不止,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。
陶切其脉浮紧而数,若不汗出,邪何由解?遂用麻黄汤一服,汗出而愈。②流行性感冒 《新医药资料》(1975;4∶32):患者多为青年矿工,平素身体壮实,多起病急骤,恶寒发热,寒热俱甚,头痛身疼,鼻塞流涕,无汗,脉浮紧,用荆防败毒散疗效不佳者,遂投麻黄汤,一般服2~3剂即汗出热退而愈。
③儿童银屑病 《浙江中医杂志》(1965;2∶38):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,治疗儿童银屑病10例,服药4~40剂,平均19剂,结果2例痊愈,5例基本痊愈,2例显着进步,1例进步。。【现代研究】:
①发汗解热作用 《国外医学·中医中药分册》(1981;4∶12):实验表明,组成麻黄汤的药物如麻黄、桂枝、甘草及全方都有解热作用。
麻黄有发汗解热效果,其水溶性提取物可使大鼠脚底部分水分发散,即具有发汗作用。《成都中医学院学报》(1986;31):麻黄碱对人也有发汗效果,使其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汗量明显增加。
麻黄加桂枝时则可使汗腺上皮细胞水泡明显扩大,数目也显着增加,但糖原颗粒不变。
观察汗液分泌,也可见麻黄桂枝合用时发汗作用明显增强。②镇咳平喘作用 《中医杂志》(1984;8∶65):麻黄汤具有显着的平喘和祛痰镇咳效果,在小鼠肺支气管灌流实验中,本方可使灌流时间缩短20.39%,表明本方具有扩张支气管作用。此外,本方还能显着延长氨雾刺激所致小鼠咳嗽的潜伏期,减少咳嗽次数;显着促进小鼠支气管对酚红的排泌,抑制蟾蜍口腔粘膜纤毛的运动,提示本方有显着的祛痰和镇咳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