橘皮竹茹汤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《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》第2013页(1007字)
【方源】:
《金匮》卷中。
【异名】:
竹茹汤(《医学入门》卷七)、陈皮汤(《医学纲目》卷十六)、竹茹橘皮汤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)。
【组成】:
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
【用法】:
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【主治】:
伤寒病后虚羸,哕逆不已;或吐利后,胃虚膈热呃逆;或产后呃逆;或四时伤风咳逆。
①《金匮》:哕逆。②《景岳全书》:吐利后,胃虚膈热呃逆。③《女科指掌》:产后呃逆。④《医学入门》:四时伤风冷湿,鼻塞喉鸣,上气不得下气而咳嗽。
⑤《玉案》:大病后,中气不足,呃逆不已,脉来虚细。
。【方论选录】:
①《医方考》:橘皮平其气,竹茹清其热,甘草和其逆,人参补其虚,生姜正其胃,大枣益其脾。②《成方切用》:此胃虚而冲逆为哕,然非真元衰弱之比,故以参、甘培胃中元气,而以橘皮、竹茹,一寒一温,下其上逆之气,以姜、枣宣其上焦,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,谓上焦因受气于中焦,而中焦亦禀承于上焦,上焦既宣,则中气自调也。
【临证举例】:
呃逆 《福建中医药》(1964;5∶42):林某,男,34岁。
呃逆已十余年,时好时坏,经常发作,曾经治疗无效。此次发作加剧,呃逆频发,恶心吐涎,口渴,上腹部疼痛,大便秘结,小溲短赤,脉弦,舌质红苔黄浊。
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呃逆,中医诊为木土不和,肝阳有余,胃阴不足,肝胃火逆而致呃。以橘皮竹茹汤加减:橘皮4.5克,竹茹9克,玉竹9克,麦冬6克,炙草3克,石斛9克,大枣3枚,生姜3片,柿蒂4.5克。
二诊,呃逆已减,晚能入眠,胸前痞闷。前方去大枣、柿蒂,加生栀子、豆豉除胸脘痞闷,蔻仁宽中理气,连翘清热散结。三诊,呃逆已止,诸症亦瘥,惟心中灼热,脉稍转缓,舌苔微黄。前方倍石斛以养胃阴,加知母滋阴清热泻火。
连服三剂,痊愈出院。四个月后追访未再发作。
。【备考】:本方方名,《医学纲目》引作“陈皮竹茹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