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《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》第421页(1051字)

分类编排各种资料以供检索之用的工具书,类似近代的“百科全书”。一书分为若干部(如天文、地理、帝王、职官、居处、服饰等),部下再分若干子目(如“天”部之下,一般分为天、日、月、星、云、雨、雾、雷等)。每一子目下将古书中的各种资料,依次罗列。类书起源很早,公元220年,魏文帝曹丕召集群儒编成的《皇览》,可称为类书的始祖。北朝至隋,编纂类书蔚然成风,如崔豹的《古今注》、刘义庆的《集林》、萧子良的《四部要略》、刘孝标的《类苑》、虞世南的《北堂书钞》等,但大都失传。唐宋以后,官方组织学者编纂类书,成为惯例,如唐朝的《艺文类聚》、《初学记》,宋朝的《太平御览》、《太平广记》、《册府元龟》,明朝的《永乐大典》,清朝的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等。有趣的是,官方组织学者编纂类书一般都是在开国之初,原来,新王朝的皇帝是想借此机会,将天下的学者文人网罗在自己周围,免得他们在山野林泉和自己唱对台戏。每逢改朝易姓之际,总有一批前朝的旧臣,对新王朝耿耿于怀,儒家的“忠君”观念使得这些饱学之士与新王朝要保持一定距离,而这些人在社会上又有很大的影响,杀他不得,只有靠笼络,笼络的最佳办法,就是请他们来编类书。类书是编纂性质的书,不表现思想,但又是可以传世的书,这对有“编书情结”的士大夫来说,具有很大的诱惑力。于是,组织编纂类书就成了新王朝安排前朝旧臣的“两全其美”的良策。如据宋王明清《挥麈后录》载:“太平兴国年间,诸降王死,其旧臣或宣怨言,太宗尽收用之,让他们在国家图书馆供职,编修群书,如《册府元龟》、《文苑英华》、《太平广记》之类。广其卷帙,厚其待遇,以笼络役使其心,这些降王旧臣最后大多终老于文字之间。”类书的功能,当然是备检索之用,例如,要想知道泰山的掌故,翻《太平御览》的“天部”找到“泰山”条,就可以读到古今文关于泰山的种种记载;又如要想知道古代美女的故事,翻《艺文类聚》的“人部”,找到“美妇人”条即可。古代编纂类书时参考引用的书籍,原书许多后来都失传了,如汉代的纬书,只有一些片段还保留在古代的类书中,这就为后人了解这些佚书提供了线索,甚至能从中找到更多的资料,如现代通行的《旧五代史》就是清朝学者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佚出来的。古代类书还有一种被学者特别看重的功能,就是校勘的功能,古书在传抄翻刻的过程中,难免不出现错讹,而编纂较早的类书,如《艺文类聚》、《北堂书钞》、《太平御览》等,却可能保存了古书的原貌,因此便成为后代文献整理专家比勘异文的重要根据。

上一篇:方志 下一篇:丛书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