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《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》第433页(748字)

最草率的正史。明宋濂等撰。宋濂(1310-1381)是明初文坛领袖,深得朱元璋宠信,朝廷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笔,被誉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。朱元璋登基的次年,在缴获《元十三朝实录》后,即下诏修《元史》,并且要求:“文辞勿致于艰深,事迹务令于明白。苟善恶了然在目,庶劝惩有益于人。”宋濂出任总裁,召集当时的天下名士,“二月开局,八月成书”。尽管后来又花了五个月时间来补修元朝末代皇帝(顺帝)的史事,但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中,便完成这么浩大的修史工程,令人叹为奇迹。不过,《元史》的问题也最多,后代史家指出其中草率致误的错讹,有时令人啼笑皆非。如耶律楚材本是元太祖、太宗两朝的重臣,而《元史》竟将他列在元末的余阙等人之后;速不台和雪不台、完者都和完者拔都、石抹也先和石抹阿辛,本为一人,《元史》都误以为二人而分别立传。更有甚者,《元史·脱脱传》叙述六合之战,竟称朱元璋的军队为“贼”,这在当时可是非同小可的。造成这些错误和疏漏的原因,一是朱元璋急于成书,史臣仓促应付;再是参加修史的人,包括总裁宋濂,虽然是文章高手,但都不是“史才”;三是元代史料的简略贫乏,蒙古统治者对自己的历史并不十分重视。总之,《元史》是一部仓促上而又草率完事的“急就章”。故在明代,就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补充修正。而在清代,更有不少学者另起炉灶,重修元史,如邵远平的《元史类编》、魏源的《元史新编》、曾廉的《元书》等。中华民国九年(1920年),前清翰林柯劭忞总结明清至近代元史研究的成果,独力完成二百五十七卷的《新元史》,由当时的总统徐世昌作序,明令公布,列为“正史”。这就是“二十五史”的由来。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还特授柯氏文学博士学位。但《元史》毕竟是官修正史,其地位还是难以取代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