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《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》第482页(1472字)

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。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老聃,他以“道”和“德”作为核心范畴,并着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故有“道家”之称。但老聃的道家哲学并非形而上的思辨,而是帝王的政治哲学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:“道家者流,盖出于史官,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,然后知秉要执本,清虚以自守,卑弱以自持,此人君南面之术也。”故书中所言“圣人”、“上德”、“上仁”、“上义”、“善为道者”等,皆指“侯王”。如所谓“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”,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”,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,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”,“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”,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“民以食为天”,“小国寡民”,等等,都是说的帝王之术,而非人生哲学。其中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”一段,就是后代帝王惯用的“欲擒故纵”的“阴谋术”。老聃的深刻之处,在于他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来自圆其说,于是发明了“道”这一形而上的范畴。“道”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总名,类似现代“自然规律”这一概念。老聃认为,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,都有其自然的规律,聪明的侯王“清静自守,万物自化”。用现代人的话表述,就是:“一放就活,一管就死。”老聃的政治学和哲学思辨吸引了众多学者,在“百家争鸣”的战国时代,便形成了所谓道家学派。当时已有所谓“北方之学”与“南方之学”之分,“北方之学”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,而“南方之学”则是以老聃为代表的道家。老聃之后,道家主要沿两条路线继续发展,一条是“无为主义”的政治学,这就是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;另一条是“任自然”的人生哲学,这就是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庄学派。从学术影响的角度讲,老庄一派是道家的正宗,说到道家,人们首先就要想到老庄。但是,庄周和老聃的切入点是不同的,老子》一书是政治哲学,其主题是帝王之术;《庄子》一书则是人生哲学,其主题是“反异化”。庄周从老子那里得到“自然”的启示,由此来反观实际人生,觉得人类的一切碌碌追求,都是以牺牲人的天性为代价的,完全与“自然”之道背道而驰。《庄子·骈拇》说:“自三代以下,天下的人莫不以外物变易其真性。小人则以身殉利,士则以身殉名,大夫则以身殉家,圣人则以身殉天下。以上诸人,事业不同,名声异号,但在残生伤性这一点上,却是一样的。”他甚至认为,人类的文化就是人类的异化,《庄子·应帝王》中有一则意味深长的寓言:“南海之帝叫倏,北海之帝叫忽,中央之帝叫混沌。一天,倏和忽一起来到混沌那里,混沌待他们很好。倏和忽商量着要报答混沌的恩德:‘人都有七窍,以视听、吃喝、呼吸。唯独混沌还没有,我们去替他凿上。’于是他们每天凿一窍,等到第七天,七窍凿好,混沌也就死了。”结论是:绝圣弃知,返璞归真。庄周嘲笑儒家的“圣贤”和“仁义”,而以“真人”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,将生死、寿夭、善恶、是非、贫富、荣辱、穷达等世俗问题置之度外,物我两忘,“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”。道家的这种人生态度被人称为“出世”或虚无主义,与儒家的“入世”适成鲜明对比。实际上,老庄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自觉,它教人生活得逍遥、旷达、自适,不要将功名利禄、荣辱得失看得太重。事实上,人生总是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,因此,千百年来,传统士大夫多出入进退在儒道之间,达则以儒家“兼济天下”,穷则以道家“独善其身”。这就是现代学者津津乐道的“儒道互补”。汉代独尊儒术后,诸子之学相形见绌,唯一能与儒家抗衡而且长盛不衰的学派,只有道家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