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《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》第492页(816字)

【生卒】:226—249

【介绍】:

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。字辅嗣,山阳(今河南焦作)人。王弼出生在豪门世家,其祖父王凯是王粲(建安七子之一)的族兄,娶荆州刺史刘表之女为妻,生子王业,即王弼的父亲。王业官至谒者仆射(部长级),家有藏书数万卷。据说,王粲深为东汉着名学者蔡邕所重,蔡邕晚年曾载数车藏书送给王粲,王粲死后,其藏书又归王业所有。王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,自然受到非常好的传统教育。王弼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少年才子,只活了二十四岁,却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王弼好学深思,《周易》和老子》素称难解,王弼独具慧心,其《老子注》和《周易注》一出,就令当时学者叹服。何晏以才学自负,又身居吏部尚书的高位,但和王弼一夕谈,就感叹说:“孔子称‘后生可畏’,像这样的后生,我可与他一起讨论天人之际的问题呀!”何晏把王弼推荐给大将军曹爽,却不为曹爽所重,因为王弼的才华在思辨,具体事功非其所长。王弼在正始年间与何晏、夏侯玄等人交游,同开玄学清谈之风,被称为“正始之音”。他和何晏各有所长,据当时人说,论表达王弼不如何晏,但论悟性何晏却要让王弼一头。当时名流如钟会、荀融、王济等人对王弼的悟性都非常佩服。但王弼却不善处世,恃才傲物,好与人辩,常以己之所长嘲笑对方,故为士人所嫉恨。他和何晏都主张“以无为本”,认为“万物皆由道而生”,而“道”就是“无”。但何晏又主张“圣人无喜怒哀乐”,论述得非常精妙,当时颇为流行。王弼却认为:“圣人和凡人一样,也有五情,所不同者,圣人不为五情所累而已。”据刘汝霖《汉晋学术编年》,王弼着《老子注》时只有十七岁,着《周易注》时也不过二十出头,但这两部书不但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,而且在中国学术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至今仍被学界视为“老学”和“易学”的经典着作。曹爽及其同党被司集团击败后,王弼也被免官,同年秋天病亡。据说,司马师听到王弼的死讯,曾嗟叹累日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