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太祖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《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》第259页(1651字)
【生卒】:1328—1398
【介绍】:
出生在濠州钟离(今安徽凤阳东)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,少年时曾经为地主放牛,十七岁那年,父兄死于瘟疫和灾荒,他难以为生,便出家当了和尚。不久,江南大乱,群雄并起,一无所有的朱元璋投奔在濠州起兵的红巾军首领郭子兴,很快得到郭子兴赏识,被提拔为一名小头目。郭子兴后来又将养女嫁给他,朱元璋在军中的地位骤升。
郭子兴病死后,所部由朱元璋统率,当时他才二十七岁。
朱元璋虽然“目不知书”,但胸怀远大,非一般的草头王能比。儒生李善长到军中谒见,朱元璋问他:“如今四方兵起,何时能太平?”李善长答道:“秦末大乱,汉高祖以布衣起兵,他为人豁达大度,知人善任,不嗜杀人,五年工夫便平定天下。
”这番话对朱元璋产生了很大影响。他为部下制定严明的军纪,以拯救黎民为口号,于是声威大震,刘基、宋濂等一代精英相继聚集到他的义旗之下。
经过数年厮杀,三十九岁的朱元璋终于战胜江南群雄,自立为吴王。他随即令大将徐达以“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”为口号,率师北伐,翌年即攻克大都(北京),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。
朱元璋也在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中,在今天的南京即皇帝位。朱元璋来自社会最底层,深知元末的弊政和腐败的吏治,开国之初,他就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,对地方豪强也毫不手软,使社会风气焕然一新,吏治号称清明。
但他对功臣却心狠手毒,不惜大开杀戒。在中国历史上,朱元璋杀功臣是出了名的。他以谋反罪先后诛杀宰相胡惟庸、大将军蓝玉,两案牵连被杀者近五万人,几乎将功臣宿将一网打尽。
深谋远虑的刘基急流勇退,告老还乡,但最后还是被他毒死。
徐达在开国功臣中名列第一,据野史记载,徐达背上生疽,忌吃蒸鹅,朱元璋却偏在他重病的时候特赐蒸鹅,徐达只得流着眼泪,当着使臣的面吃下去,没过几天就发病而死。连李善长、宋濂这样德高望重的老臣也未能善终。
朱元璋最关心的是巩固皇权,唯恐大权旁落,诛杀宰相胡惟庸后,干脆将古代君主政体中实行了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永远废除,彻底解决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;并且宣布今后有谁提议恢复设立宰相,格杀勿论。朱元璋手中有一支叫“锦衣卫”的御林军,可以侦察、逮捕皇帝以外的任何人,胡、蓝二狱就是由锦衣卫包办的。朱元璋的霸道也是出了名的,他曾明文规定,“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”,罪至抄劄。
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。
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,疑忌心又重,往往以文字疑误杀人。据《廿二史劄记》“明初文字之祸”条载,不少地方官员因在贺表中有“作则垂宪”、“垂子孙而作则”、“圣德作则”(则和贼谐音)、“天下有道”(道和盗谐音)、“睿性生知”(生和僧谐音)、“体乾法坤”(法坤和发髡谐音)等语,而莫名其妙地掉了脑袋。
例如,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贺表中有“光天之下,天生圣人,为世作则”等语,朱元璋读罢大怒,说:“生者,僧也,光则剃发也,这是讽刺我当过和尚;则字音近贼,是讽刺我当过红巾军。”这位教授的脑袋便搬了家。
有一位僧人献谢恩诗,中有“殊域”一语,朱元璋说:“你用这个殊字,是谓我为歹朱。”这位和尚的脑袋也搬了家。这种文网,真是防不胜防。《七修类稿》载,朱元璋私游一寺,见庙中有题诗:“大千世界何茫茫,收拾都将一袋藏。毕竟有收还有散,放宽些子又何妨?”这首诗咏的是布袋和尚(弥勒佛),也可能隐寓有讽喻时政之严的意思,朱元璋竟将寺僧全部杀死。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皇帝,心理近于变态甚至疯狂,虽被史家叹为“命世雄才”,但也难逃“暴君”之恶名。
晚年的朱元璋非常孤独,活着的开国功臣只剩下汤和一人,这位厚重少文的同乡因为自请解除兵权,深得朱元璋欢心,故能善始善终。据《明史·汤和传》载,明太祖曾经派专车将远在故里养老的汤和接到皇宫,回忆家乡的往事和打江山时的情景,这位铁石心肠的皇帝竟然流下了热泪。朱元璋将功臣宿将几乎斩尽杀绝,但他死后不久,却发生了藩王争夺皇位的内乱,继位的建文帝此时竟然找不到统兵之将。朱元璋“自毁长城”的恶果让这位皇孙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