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柔敦厚

书籍: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 更新时间:2018-09-25 13:18:15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《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》第346页(513字)

儒家的传统教。

礼记·经解》:“入其国,其教可知也;其为人也,温柔敦厚,《诗》教也。”这是汉儒所记的孔子之言,意思是说:进入一国,就可以知道那里所施行的教化,如果人民温柔敦厚,那就是以《诗经》教化的结果。

这本来是指《诗经》的教化作用,根据汉儒的理解,《诗经》的风格是“哀而不伤,怨而不怒”,诗人即使怨刺君主,也是“发乎情,止乎礼义”,是出于忠君、爱君之心,而不是有意讪上。这是对“诗可以怨”的一种折中,既肯定诗人有怨君的权利,又设定了一种限度,即“怨而不怒”。

后来,“温柔敦厚”就被引申为一种诗歌原则,如白居易创作“新乐府”等讽喻诗,就是“本之于温柔敦厚”,“上以补察时政,下以泄导人情”,故其诗虽直刺君王(如《上阳白发人》),但却被视为忠臣。南宋朱熹注释《楚辞》,认为过去将屈原的作品解释为“骂怀王”是一种误解,他说:“看来屈原是一个忠诚恻怛爱君的人,观他所作《离骚》数篇,净是归依爱慕,不忍舍去怀王之意,所以拳拳往复,不能自已。

何尝有一句是骂怀王?”这就是将屈原塑造为“温柔敦厚”的诗人。同时,“温柔敦厚”也被用来指蕴藉含蓄、委婉的艺术风格:既不叫嚣乖张,又不浅显直露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