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历史、地理 民族出版社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》第212页(809字)

【生卒】:1840—1903

【介绍】:

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家。字致本,回族,云南新兴(今玉溪)人。出身于经学世家,其父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经师。受父影响,幼年开始攻读伊斯兰经典,以通晓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而着名于滇南一带。22岁时应回族聚居的寨河西小回村邀请,开学授徒。不久,远涉重洋赴麦加朝觐求学。又足迹遍土耳其、伊拉克、埃及、印度等地,广求各国学者,搜集宗教经典,考证教律,博采众家之长。清同治后期(约19世纪70年代初)回云南,针对当时经堂教育因循守旧,只求通晓阿拉伯文、波斯文而忽视汉语文,以及教学方法落后、学制不一之状况,提出“经书并授”的主张。对“念经不读书”的传统习惯加以改革。自己身体力行,刻苦学习汉文,运用汉文着述,发表其见解。对一些经典着作删繁就简,编写《绥勒府》(字法学)、《纳哈五》(文法学)及《菲苏里》(天方分信篇)、《穆希莫提》(新颖捷要)、《尔姆德》(清真玉柱)等教材。在教学中,以图表“变格变位”、“歌诀”形式,将阿拉伯语发音时的口型、发音部位要求加以规范。并采取“穆尔林制”即按学生程度高低编组,开展互教互学。运用循环记忆法即让参加晨礼的学生在伊玛目(掌教)背诵《古兰经》首段经文后,每人依次背诵一段经文,名之“传教”。年深日久,使经堂教育形成从启蒙到中学、大学教育的一整套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体系。独特而新颖,不仅在云南独树一帜,在全国也居领先。慕名前来求学者多达2000余人,来自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缅甸等地,达到了云南经堂教育的全盛时期。1900年因教派之争,只身赴缅甸,后又赴印度讲学。1903年在印度干补勒城去世。时年63岁。主要着作有阿拉伯文《简明伊斯兰法典》、《四篇要道》、《性理本经》、《教典经注》、《阿拉伯文法》、《波斯文法》、《修辞学》等。中文着作有《辨理明证》、《孩听译解》,为《古兰经》在中国的最早汉文选译本之一。

上一篇:马连良 下一篇:马良骏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