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历史、地理 民族出版社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东北内蒙古地区卷》第258页(1163字)

中国少数民族之一。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黑江、吉林、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、县;其余散居于宁夏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四川、云南、北京、上海等省、市、区。人口有480多万(1990年)。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。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。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文字母创制的。经多次改革,现已经规范化。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创蒙古新字,俗称“八思巴字”,一度推行后渐停止使用。17世纪中叶,蒙古族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,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,创制“托忒”蒙古文,在新疆等地蒙古族中通用。蒙古族起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望建河(今额尔古纳河南岸)的一个部落,以“蒙兀室韦”之名初见于《旧唐书》。公元840年,回鹘汗国崩溃后,这个部落的大部分人向西迁移,逐渐同突厥语族的居民相融合。当时有众多部落分布在东起合剌温山(今兴安岭)西到阿尔泰山,南到阴山,北抵菊海(今贝加尔湖),以及谦河(今叶尼塞河上游)和也儿的石河(今额尔齐斯河)上游一带。他们都是后来的蒙古族主要组成部分。蒙古族与古代的东胡、鲜卑、匈奴、鞑靼、契丹、室韦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。12世纪时,原来部落林立的蒙古草原上只剩下蒙古、塔塔儿、克烈、蔑儿乞、乃蛮等几个对抗集团。蒙古部落的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诸部,于1206年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,被推戴为蒙古大汗,号成吉思汗,建立了大蒙古国。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,并在中国西部至西亚、东欧等地建立钦察、察合台、窝阔台、伊儿等四个汗国。元始祖忽必烈建立元朝(1271-1368)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大统一,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,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的友好关系。明代分为鞑靼和瓦剌两大部分。鞑靼各部分布于大漠南北,清代分属内外蒙古;瓦剌分为准噶尔、杜尔伯特、土尔扈特、和硕特四部,清代统称厄鲁特或卫拉特,驻牧于今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。17世纪初叶,土尔扈特部向西游牧于今伏尔加河下游,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返回,驻牧于伊犁等地区;和硕特部在顾实汗率领下东迁青海地区。清代蒙古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总管加以统治。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创造了独贵龙等传统革命斗争形式。1947年5月1日建立内蒙古自治区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又相继成立了2个自治州,1个联合自治州,7个自治县。蒙古族原信仰萨满教,后信仰喇嘛教。蒙古族长期以来,主要从事畜牧业,后来部分地区亦从事农业。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赖以生存、发展的主要经济。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,加工工业也得到了发展。蒙古族能歌善舞、骑、射箭、摔跤是传统的群众性文体活动。牧民多住蒙古包,以肉和奶品为主食,喜饮奶茶和马奶等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