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山瑶火葬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历史、地理 民族出版社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》第36页(1003字)
火葬原为大瑶山各支系瑶族共认的一种葬式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受外界影响,各地茶山瑶的葬式有所变化,但在金秀镇所辖的沿河10村及罗梦等地仍保持着火葬习俗。火葬是在出殡前一天上午进行,瑶语叫“送柴”或“找地”。早上,由村里派几名男青年上山砍300-400斤生柴,扛到距村约2里的火葬场,将柴以十字形排成若干排,每根柴长约6尺,每排宽约4尺。与此同时,十几位有血缘关系的妇女穿着孝服,头戴斗笠,腰背柴刀,由孝女(长子的妻子)带领着到山上,每人砍1条长约6尺象征性的小木,照原路扛回来,放在祭丧家大门外,有人进屋通风报信,这时在家里等候的孝男孝女列好队,长子从道公手里接过一把铁铲,扛在肩上,次子依次随后肩扛锄头1把,后面还挂着竹撮箕1个。道公行前,吊丧队伍尾随,前往火葬场。到达后,妇女把扛来的生柴放在已排成十字形的柴堆上,毕,即按原路回家。而长子则带几个近亲及抬夫数人在坟地挖墓穴,长子先挖数铲,以示尽孝。墓穴挖好后,众人即刻回家。次日早,由道公择吉日良辰出殡,一般都在上午9时左右。出殡前,主人用瑶袋装一些大米,扛1束“火把”,即把干竹锤裂开成片状,男36片,女24片,长6尺,捆好。还带些松脂。抬夫们把棺材抬到火葬场,将其架在柴火堆上,解开竹绳,由道公口念咒语,从亡者脚的一端将棺材盖撬开近一半,露出尸体。道公继续念咒,把米撒入棺内及周围,意在给死者供奉“良禄”,手瑶“灵幡”。由于入殓时,给死者垫了多层纸及覆盖的白布,以及死者的衣物等均为易燃物,因此点着“火把”插入棺内后,很快烧着,此时孝子再添些松脂,立刻燃起熊熊大火。道公和送葬者离去,留下孝子和部分亲戚及抬夫守候。约4小时后,棺材和尸体全部烧完,开始捡骨灰。头颅及四肢等各部位各捡一些,装入一高约1尺的陶坛罐里,剩余骨灰,就地挖坑埋下,然后将金坛(即装骨灰的陶罐)送到墓穴中埋葬。若是一对夫妻,一个先亡,属合葬的则按男左女右排列,两个“金坛”平排置于墓中。留在家里不去送殡的人,除负责打扫室内外卫生和备酒席外,还要摘柚树叶回来煮水装成两三大盆,放在大门外,让所有参加送丧的人洗手,表示除灾驱秽,然后才进屋。有人还在大门内放有燃着木炭的一个火盆,人们要从上面跨过才能进屋,表示家里从此兴旺发达。进入厅堂,喝上一杯亲人递过的热茶,表示慰问致谢。凡参加送葬和在停尸祭丧期内送来香纸、蜡烛等礼品者都请一起聚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