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历史、地理 民族出版社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》第259页(774字)

壮族传统节日。普遍流行于壮族各地,活动略有增减。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。春节是活人过年的节日,而七月鬼节是鬼神过年的节日。活动大致分三个小节日进行:一、迎祖节。农历七月初七,相传此日是死去的列祖列宗的灵魂(祖神)从坟墓中回家过年的日子。是日清晨,各家都把神龛、香案、香炉打扫干净,换上新炉灰,再于上午或下午杀宰鸭备酒肉焚香火祭祖。从此,每日早、晚都要焚香火祭祀。二、送祖节。七月十三日晚或十四日,个别地区在十六日晨过节。是日为鬼节的最后时辰,祖神即将离家而回到坟墓中去。故家家户户都准备设宴招待祖神,谓之大祭。大祭要准备一只鸡、一只鸭、肉、、五色糯米饭或黄香饭、乌饭、米粉、粽粑、米酒及彩纸和纸钱等,同时用白纸糊成几个大封包,再用彩纸剪成纸钱、纸银、纸金、纸、纸、纸屋、纸船、纸衣等等,分别装入几个大封包,外书某公某奶的名字(一般以祖公、祖母所葬地名为他们的名字,不识字者只须叨念祖神的名字即可)。祭毕,将大封包烧成灰烬,表示诸位祖神已经领走。有的地区还用芭蕉叶或荷叶将灰烬包起来带到河边掷入河中,任其浮沉,表示祖神将沿着水路回去。烧包之后,全家举行家宴,吃团圆饭。此宴全家人必须到齐,不管出门经商、上学、做活路,此宴必须出席,嫁出去的妇女也须赶回娘家吃团圆饭。吃团圆饭前,家长还须带着少许酒肉饭菜和纸钱到三岔路口进行祭祀,然后将酒饭撒于野地。据说此乃送给无家可归的野鬼吃,以免他们在村外哭泣,作祟于人。三、躲鬼节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过。旧时主要流行于广西河池一带。其它地区虽有此说法,但已不严格实行。相传是日野外多有鬼,无论是田野间,还是道路上,处处有鬼在活动或走路。活人外出,必与鬼冲撞,或者被野鬼作祟,轻者患病,重者丧生。故此日闭门不出,路绝行人,如此方可保证平安无事。此节今已逐步废除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