椎结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历史、地理 民族出版社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》第460页(366字)
古籍中亦写作高髻、魋结、椎髻。古越人及其后裔壮族的一种发饰。其式:把头部周围头发剪短,将中央的长发挽为高髻,如椎如锤,置于头顶或脑后。史书屡有记载,如《史记·陆贾传》载:赵佗久居蛮夷中,改从越人装束,“椎结箕踞”。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及《汉书·西南夷两粤朝鲜传》称:“滇越”、“夜郎”之民,以“魋结”为俗。《吴越春秋·吴太伯传》亦云:“吴寿梦元年(前585年),寿梦对鲁成公曰:‘孤在蛮夷,徒以椎髻为俗。’”越人后裔乌浒人、俚僚人及壮人,都保持这种发饰。乾隆《柳州府志》卷30载云:“象州诸邑多徭僮,……男女椎髻跣足。”道光《龙胜厅志》亦云:“僮人头顶留发挽髻子,插银簪,带耳环,颈上戴项圈。”到民国年间,壮族男子才逐步改从汉族的“唐装”,民间多剃光头;但中老年妇女仍保持椎结发饰。
上一篇:壮族戏剧
下一篇: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