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历史、地理 民族出版社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》第44页(560字)

古族名。因居匈奴(胡)以东,故名。春秋战国时,分布于燕国以北,盛时达燕国东北及赵国以东。由族属相同之各部组成部落联盟,乌桓、鲜卑即其组成部分之一。屡扰燕赵边地,迫燕以大将秦开为人质,掠赵代郡人众。后为秦开所破。退千余里,迁于今西辽河上游,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。燕于造阳至襄平筑长城,置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五郡以御之。赵惠文王二十六年(前273),复为赵国所败,失原所占代地,孝成王元年(前265),再为赵将李牧所破。秦末汉初,东胡王恃强向匈奴索取名、阏氏(匈奴单于后妃)、瓯脱(匈奴与东胡间之缓冲地带),为匈奴冒顿单于(前209-前174在位)所灭,余众退居乌桓山(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,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)、鲜卑山(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),一说是时始因以为号,分称乌桓、鲜卑。臣服匈奴,岁贡、马、、皮张。原以游牧、狩猎为业,追逐水草,居无常处,以穹庐为舍,食肉酪,衣毛毳,后在接近汉地处产生农业、手工业,能制造牧猎所需之工具、兵器、马具等,会酿白酒。有明显阶级分化,战争中常掳掠人口为奴。为匈奴灭之后,源出东胡的乌桓、鲜卑和其分衍而出之慕容部、宇文部、段部、拓跋部、秃发部、乞伏部以及柔然、契丹等,都曾先后在中国北方兴起,建立割据一方的政权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