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历史、地理 民族出版社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》第116页(447字)

中国回、东乡等民族进行伊斯兰教教育的形式。明嘉靖年间陕西人胡登洲首先在中国倡设。教育场所设在清真寺内,以阿訇为经师,招收学员(“满拉”、“海里凡”)数目不等。初学阿拉伯字母、拼音及简明伊斯兰知识,后转入“大学”,学习较高的经典,一般有十三本,学习完后穿衣挂帐,以示毕业。经堂教育后来发展成几个学派:以胡登洲及其弟子为代表的陕西学派,注重认主学的研究和教育;以周太爷为主的兰州学派,学风拘谨,重“精而专”;以常志美为代表的山东学派,擅长《古兰经》注解和波斯文经典,重“博而熟”;以复初为代表的云南学派,专阿拉伯文经典及用汉文译着伊斯兰教经典。经堂教育中使用的语言称经堂语。这种语言最初为阿拉伯或波斯文,同时也吸取和改造中国儒、佛、道各家典籍和民间一些日常用语,赋予伊斯兰含义,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明显的时代感。东乡族的经堂教育一般采取游学制,自拜师长,自选学经寺院,自由进寺,自由出寺。满拉除学习宗教知识外,还要掌握礼法,学习处世做人的道理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