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数民族地区畜力运输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历史、地理 民族出版社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》第263页(528字)
畜力运输是人类运输史上较早形成的一种运输方式。随着人们狩猎活动的发展,对捕获的活畜进行喂养,对驯服乖顺者进行御用,畜力运输便从中产生。最早产生的畜力运输当是驮运。畜力车是畜力运输的一种重要方式,它创造出比人力车更大的载运能力,而且速度快,行驶里程远。通用的畜力车是单辕两轮车,常用2~4匹马驾车和牵引。我国历史上,早在南北朝时就出现了12头牛驾驮的大型牛车,至今,牛车在北部的蒙古族地区和西南部的傣族地区等,一直被沿用。在少数民族地区,使用最普遍的是畜力驮运。其中,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不同,对畜力的使用和方法也不尽相同。青藏高原中短途运输用驮牛;康藏高原大批量的长途运输则用骡马;在西北地区,骆驼运输是一种重要的方式;在云贵高原,旧时长途运输主要靠骡马,中短途运输则用驴、牛或老马等杂畜。少数民族地区畜力的运用非常广泛,在运输活动中,运用畜力的方式也很多,主要有驮运和畜力车两大类,畜力驮运常用的牲畜是马、牛、驼等,由此称为马帮、牛帮、驼队;畜力车按其挽畜的不同,又区分为马车、牛车、驴车。少数民族地区的畜力运输具有以下特点:历史悠久、运用广泛,因此畜力运输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将长期伴随现代运输方式而存在。
上一篇:少数民族地区行政管理
下一篇: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