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书库 > 中药辞海第一卷

九节茶

出处:按学科分类—医药、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《中药辞海第一卷》第137页(4144字)

【概况】:

异名 观音茶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接骨木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九节风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驳节茶(《岭南采药录》),草珠兰(《修订增补天宝本草》),肿节风(《新华本草纲要》)。

基源 为金粟兰科草珊瑚属植物草珊瑚的枝叶。草珊瑚属全世界约3种,中国有2种。

原植物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(Thunb.)Nakai[Chloranthus glabra(Thunb.)Makino],又名接骨金粟兰(《中国植物志》)。

历史 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以接骨木之名收藏,云:“绿茎圆节颇似膝,叶生节间,长约二寸,圆齿稀纹末有尖,以有接骨之效故名。”按上述与原植物草珊瑚基本一致。

形态 常绿半灌木,高50~120cm;茎与枝均有膨大的节。

叶革质,椭圆形、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6~7cm,宽2~6cm,顶端渐尖,基部尖或楔形,边缘具锐锯齿,齿尖有一腺体,两面均无毛;叶柄长0.5~1.5cm,基部合生成鞘状;托叶钻形。穗状花序顶生,通常分枝,多少成圆锥花序状,连总花梗长1.5~4cm;苞片三角形;花黄绿色;雄蕊1枚,肉质,棒状至圆柱状,花药2室,生于药隔上部的两侧,侧向或有时内向;子房球形或卵形,无花柱,柱头近头状。核果球形,直径3~4mm,熟时亮红色。花期6月,果期8~10月。(图见《中国植物志》,第20卷,第1分册,81页,图版25:1-5)

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20~1500m的山坡、沟谷林下荫湿处。分布于西南及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。

朝鲜、日本、来西亚、菲律宾、越南、柬埔寨、印度、斯里兰卡也有分布。

。【生药】:

采集 夏秋季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
药材主产于江西贵溪、余江、赣州,浙江永嘉、平阳、泰顺、云和、泉,广西桂林、南宁。

鉴别

性状 全株长40~50cm,茎圆柱形,较硬挺,多分枝,节膨大;表面深绿色或棕褐色,具细纵皱纹,粗茎上可见稀疏分布的纵向长圆形小皮孔;质脆,易折断,断面淡棕色,边缘纤维状,中央具棕色疏松的髓或中空。叶对生,叶柄较硬,基部合生抱茎;叶片深绿色或棕红色,薄革质,有时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可见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,表面光滑,边缘具粗锯齿,并向叶背微反卷,齿尖腺体呈黑褐色。

顶端常有穗状花序,通常分枝,棕色。

气微香,味微辛。以茎、叶色绿者为佳。

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,用甲醇温浸,浓缩该提取物,以己烷、醋酸再次温浸,取醋酸提取部分点于硅胶F254板上,以(Ⅰ)甲苯-甲酸乙酯-甲酸(5∶4∶1)或(Ⅱ)乙酸乙酯-甲乙酮-甲酸-水(5∶3∶3∶1)为展开剂,展开后,置紫外光灯下检视或喷以10%硫酸液显色。(图见《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》,图377)

贮藏 置干燥处。

。【化学】:

全草含香草醛(Vanillin)、4-乙氧基-3-甲氧基苯甲酸,以及香豆素、黄酮甙、木脂素。果实含蹄纹天竺葵素3-李糖基葡萄糖甙(Pelargonidin 3-rhamnosylglucoside)[1,2],另含琥珀酸,延胡索酸[3]

参考文献 [1]北京大学学报 1981;(2)∶426 [2]CA 1981;95∶58118x [3]中草药通讯 1979;10(4)∶8

【药理】:

所含琥珀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、痢疾、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[1],ip能保护多种动物对抗高压氧、电休克和听源性惊厥。

有镇痛、镇静和降低体温的作用[2],可抑制胃液分泌和扩张胃肌而呈抗溃疡作用[3],对眼镜毒中毒的小鼠有明显保护作用[4]。所含延胡索酸有抗菌、抗肿瘤作用[5]

参考文献 [1]中草药通迅 1979;10(4)∶8 [2]中草药 1980;11(11)∶523 [3]CA 1977∶87∶145737b [4]药学学报 1979;14(9)∶529

【药性】:

性味 苦、辛,平。
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劫,平。” 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“辛、温而苦。” ③《中药大辞典》:“辛,平。”

功效 清热解毒,祛风通络,活血去瘀,抗癌,接骨。

主治 肺炎,阑尾炎,急性蜂窝组织炎,肿瘤,胃肠炎,痢疾,跌打损伤,风湿性关节炎,骨折。 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“煲水饮,退热。” 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“治一切跌打损伤,风湿麻木,筋骨疼痛。” ③《峨眉药用植物》:“叶,可止呕吐。” ④《陆川本草》:“接骨,破积,止痛。治跌打骨折,损伤肿痛,风湿骨痛,烂疮,毒蛇咬伤。” ⑤《湖南药物志》:“通经。治产后腹痛。

” ⑥《闽东本草》:“健脾,活血,止渴,消肿胀。治产后外感,寒热往来,头身疼痛,口渴,肿胀。

” ⑦《中药大辞典》:“抗菌消炎,祛风除湿,活血止痛。治肺炎,急性阑尾炎,急性胃肠炎,菌痢,风湿疼痛,跌打损伤,骨折。

” ⑧《中药志》:“祛风通络,活血去瘀,接骨,抗菌消炎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腰腿痛,跌打损伤,肺炎,阑尾炎,急性蜂窝组织炎,肿瘤等。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6~15g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。

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。

。【临床应用】:

配伍应用 ①配三叶鬼针草、车前草等,治小儿腹泻。

②配杖、佛掌榕等,治慢性气管炎。 ③配苓、败酱草等,治直肠癌。 ④配蛇莓、地蜂子等,治劳伤咳嗽。 ⑤配油茶树根、一枝黄花等,治跌打骨折。 ⑥配威灵仙、寻骨风等,治风湿痹痛,肢体麻木。 ⑦配虎杖、腥草等,治感染性高热。 ⑧配防风、沙氏鹿茸草,预防感冒。 ⑨配四块瓦、退血草,治劳伤腰痛。 ⑩配鱼腥草、鸭跖草,治肺炎、阑尾炎等各种炎症和感染。

方选和验方 ①清气解毒方(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)治感染性高热:虎杖、肿节风、败酱草、鱼腥草按1:15浓液制成100或400ml规格的输液,静脉注射用。 ②《中草药方选》:“治小儿腹泻:九节茶、三叶鬼针草、车前草各15g(鲜品),水煎,每日1剂,分数次服。” ③《湖北中草药志》:“治劳伤咳嗽:肿节风、蛇莓、地蜂子、天冬各9g,徐长卿、黄精七各12g。” ④《中草药方选》:“治慢性气管炎:九节茶、佛掌榕、虎杖各15g,柑皮粉9g,丙羟茶碱0.1g。制成吞服剂,分2次温水送服,10天为1疗程,共服2~3疗程。

” ⑤《中国民间草药方》:“治直肠癌:猪苓30g,肿节风30g,败酱草30g,露蜂房20g,山楂20g。将药物煎服,1日3次。” ⑥《实用肿瘤学》:“治消化道腺癌:肿节风片(片重0.3g,含肿节风生药2.5g),每次4~6片,口服,每日3次,可长期应用。” ⑦科技简报 (福建三明地区)1973;(1):“预防感冒:九节茶9g,防风6g,沙氏鹿茸草3g。加白砂糖适量制成糖浆5m1,为1次用量。日服1次,连服3天。

” ⑧《贵州草药》:“治劳伤腰痛:接骨茶、四块瓦、退血草各15g,煨酒服。” ⑨《中草药学》:“治跌打骨折:九节茶、油茶树根、一枝黄花、盘柱南五味子根、朱砂根、小驳骨等捣烂外敷。” ⑩《湖北中草药志》:“治风湿痹痛,肢体麻木:九节茶、威灵仙各15g,寻骨风、伸筋草、香血藤各9g。水煎服或泡酒服。

” ⑾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风湿关节痛:草珊瑚、钩藤根、臭茉莉根、五加皮根各30g,猪脚1只,酌加酒水煎服。” ⑿《湖北中草药志》:“治肺炎、阑尾炎、急性胃肠类、胆囊炎、各种疖肿和术后感染:肿节风、鱼腥草、鸭跖草各30g,水煎日服3次。”

单方应用 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防治流行性感冒:肿节风15g,紫萁贯众30g。水煎当茶饮。

” ②《贵州草药》:“治胃痛:九节茶15g,水煎服。” ③中草药 1980:(8):“以从九节茶中提取的总黄酮制成片制(每片含九节茶生药200mg)或针剂(每支25mg),根据病情口服100~400mg/次,1日3~4次;或肌注25mg,每日2次。有改善症状,缩小肿块的作用。” ④广西中医药 1978;(4):“治急、慢性阑尾炎:九节风100~150g,每日1剂,水煎2次服。若为阑尾脓肿者,可配合局部外敷,红外线照射等治疗。

” ⑤中医杂志 1980;(8):“治胃溃疡:肿节风浸膏片(每片含浸膏0.25g,相当于肿节风生药2.5g),1日3次,每次3片,连续服药1个月为1疗程。” ⑥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“治牙痛:九节茶15g,水煎服。” ⑦《广西中草药》:“治外伤出血:鲜接骨金粟兰叶适量,捣烂敷局部。” ⑧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骨折:草珊瑚鲜叶适量,地鳖虫10只,葱酌量,共捣烂,经复位后包扎患部。” ⑨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热毒疮痈:肿节风15~30g,水煎服或捣烂外敷患处;亦可以肿节风制成注射液,肌肉注射,每次1~4ml。” ⑩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治跌打损伤:草珊瑚根30g,酒酌量,炖服;外用鲜叶捣烂敷伤处。” ⑾《福建中草药》:“治烫、火伤:九节茶干叶,研末1份,茶油2份调匀,涂抹伤处。”

上一篇:九分散 下一篇:九节菖蒲
分享到: